10.06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知道的常識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知道的常識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干地支的作用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五幹屬陽,喜合。以甲為例

見甲(jiǎ):為比肩、兄弟。

見乙(yǐ):為劫財、敗財,克父及妻。

見丙(bǐng):為食神、天廚、壽星,為男。

見丁(dīng):為傷官、退財、耗氣,子甥。

見戊(wù):為偏財、偏妻、偏妾,克子。

見己(jǐ):為正財、正妻,克母,為合神。

見庚(gēng):為偏官、七殺、官鬼、將星。

見辛(xīn):為正官、祿馬、榮神,父母。

見壬(rén):為倒食、偏印、梟神,克女。

見癸(guǐ):為印綬、正人、君子,產業。

五幹屬陰,喜衝。以乙為例

見甲(jiǎ):為劫財、逐馬,克妻。

見乙(yǐ):為比肩、兄弟、朋友。

見丙(bǐng):為傷官、小人、盜氣,為侄。

見丁(dīng):為食神、天廚、壽星,子孫。

見戊(wù):為正財、正妻,克母。

見己(jǐ):為偏財、偏妻、偏妾,克子。

見庚(gēng):為正官、祿馬,克父母。

見辛(xīn):為偏官、七殺、官鬼,媒人。

見壬(rén):為印綬、正人、君子,忌殺。

見癸(guǐ):為倒食、偏印、梟神,克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知道的常識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行屬性

甲=木行=陽乙=木行=陰丙=火行=陽丁=火行=陰戊=土行=陽己=土行=陰庚=金行=陽辛=金行=陰壬=水行=陽癸=水行=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的時間

子時 23時—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丑時 1時—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寅時 3時—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卯時 5時—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辰時 7時—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巳時 9時—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午時 11時—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未時 13時—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申時 15時—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酉時 17時—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戌時 19時—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亥時 21時—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天干地支五行對照表 天干、地支與五行的對應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 │ │ │ │ │ │ │ │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木 木 火 火 土 土 金 金 水 水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 │ │ │ │ │ │ │ │ │ │ │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年的干支

方法一:

首先要能記住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紀年法首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後,比如今年2005就為-乙酉年。

天干算法:

4、 5、 6、 7、 8、 9、 0、 1、 2、 3 對應的十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數字為年代的最後的一位數字,比如2005年,最後一位是5,對應的天干就是乙;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數除以12,後面的餘數就代表某個地支,

餘數分別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

代表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

比如2005年為例:年代末尾數為5,對應的天干為乙,2005除以12,餘數為1,對應的地支為酉,所以2005年為乙酉年。

方法二:

對應數字:1、 2、 3、 4、 5、 6、 7、 8、 9、 0

相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對應數字: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相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 申、 酉、 戌、 亥

公元年份-3,除以10得餘數可得天干,如1984年,(1984-3)|10=1所以天干為甲;

公元年份-3,除以12得餘數可得地支,如1984年,(1984-3)|12=1所以地支為子;

所以公元1984年為甲子年。

方法三:

用一個你知道的年份的天干地支來推算,比如用2006年算1955年的天干地支,先要知道2006年是丙戌年,用2006-1955=51,再用51除以10,餘數為1,表明天干是丙往前推一位,答案是乙,接著用51除以12,餘數為3,表明地支是戌往前推三位,答案是未,那麼1955年就是乙未年。

方法四:

查表法,前提是你要有個六十甲子表

六十甲子表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

3 丙寅 15 戊寅 27 庚寅 39 壬寅 51 甲寅

4 丁卯 16 已卯 28 辛卯 40 癸卯 52 乙卯

5 戊辰 17 庚辰 29 壬辰 41 甲辰 53 丙辰

6 已巳 18 辛巳 30 癸巳 42 乙巳 54 丁巳

7 庚午 19 壬午 31 甲午 43 丙午 55 戊午

8 辛未 20 癸未 32 乙未 44 丁未 56 已未

9 壬申 21 甲申 33 丙申 45 戊申 57 庚申

10 癸酉 22 乙酉 34 丁酉 46 已酉 58 辛酉

11 甲戌 23 丙戌 35 戊戌 47 庚戌 59 壬戌

12 乙亥 24 丁亥 36 已亥 48 辛亥 60 癸亥

1,比如,記住幾個特殊的年份如1984年為甲子年,類推1924,1864,1804,……均為甲子年。提到的壬戌是第59順位,那麼用甲子年份加上59減1得到的1982,1922,1862,1802……都是壬戌年!

2,比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3,比如,2008年:2008-3=2005,2005÷60,餘數為25,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25號干支,得知是戊子年。

4,比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 (如能訣六十甲子表就太好了)

(注意:年干支的是以立春為分界的,正月立春以後出生的,用本年干支;在立春前出生的,用上一年的干支)

月的干支

月的地支是固定不變的: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子,依次類推.....

月的天干記憶比較簡單,只要在你年乾的基礎上記住幾句歌訣就可以了:

甲己之年丙做首;乙庚之年卯為頭;

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

還有戊癸何方覓,甲定之上好追求。

意思就是說,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有表如下:

年 份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巳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注意:農曆的閏月是不記干支的)

日的干支

我們都知道,日的干支,甲子為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週。一週完了再由甲子日起,週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找日干支的方法最多,但都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有機會我會同大家分享下!當然最簡單的就是查萬年曆了!

時的干支

時的地支是固定的,這個就不多說了。

時的天干由日天干也可輕易得到: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該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壬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天支,便可推知其餘。

淵源發展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

天干地支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1]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看來干支是大橈創制的,大橈'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隋朝《五行大義》同意干支是大撓創制這一觀點。

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近百年來出土的殷墟(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干支記錄,而在甲骨文中出現最頻繁的字也是干支。

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但是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占卜無關的刻辭。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辭。'干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甲子表。這種甲子表羅列刻寫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當時的人們用來檢核和推算干支紀日的譜表,干支表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曆。

摺疊干支與星象

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干支的來歷,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導。《易學原理與大六壬應用》一書解釋如下: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我們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恆星組成的,天文學上恆星十分穩定,相對位置幾千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保持不變,對地的影響也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們地球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不斷的圍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則是相對於北極星(即紫微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運行而造成天星之間位置關係的改變,進而改變了特定星宿對地球及地上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吉凶,《開元佔經》就是古占星學著作,而七政四餘和紫微斗數就是延伸出來的古星命學。

夜觀星象受時間位置氣侯等諸多不利因素制約,所以人們試圖尋找更為簡便的方法進行占卜,地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利用起來了。根據曆法知識我們知道,月的劃分是根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標準,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鬥、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們干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換一種方式解釋,因為干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象成鐘錶的錶盤,以地球為錶盤中心,十二宮就是錶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鐘。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地球繞太陽運行一週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週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繫,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干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週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週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更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因為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鐘錶的錶盤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位置分佈,就代表了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佈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們假想的時鐘只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地球自轉週期為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對於日月五星運轉了一週;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也就是相對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週而復始,日復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佈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了同一地點能量分佈逐日逐時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日和時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剛才的鐘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實際上我們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由於軌道和運轉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也就是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影響力。但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星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

天干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佈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游,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了改變,漩渦的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變成了漩渦,週而復始,循環一週,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復循環。

【聲明: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做信息的傳播者與你同行成長!

傳播正能量,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的人知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