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记录西康教育历史 见证雅安发展变迁

记录西康教育历史 见证雅安发展变迁

明德中学旧址,现为西康博物馆

记录西康教育历史 见证雅安发展变迁

照片记录明德中学过往

秋意浓浓,青衣江南岸,市区张家山上,深秋的暖阳照在绿树成荫的张家山公园内,不时有行人在小道上散步。

山顶上,一幢青灰砖瓦房巍然屹立。这是1939年孙明经拍过照的地方——私立明德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明德中学”),现为西康博物馆。

如今,这座建筑物已是全国第八批国保文物单位。

一脉书香 百年传奇

青瓦灰砖,棱角分明的轮廓从绿树丛中勾画出来,斑驳的石墙和残旧的木门,默默地伫立在秋阳中。即便锈迹斑斑的门锁,也透露着一丝悠久而古老的气息。

“吱——嘎——”,推开厚重的大门,一根根坚挺的木质立柱,一根根笔直的房梁,一扇扇方格式的木窗,一道道木质的廊道栏杆,还有遮风挡雨百余年的青瓦,述说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在此发奋求学的精神风貌。

西康博物馆工作人员张丰盈告诉记者,“左联”作家周文、中国空军“四大飞行员”之一乐以琴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明德中学是当时雅安最‘洋盘’的学校。”张丰盈说,1917年,来自美国哥伦比亚的教育博士施勉志在基督教浸礼会的资助下,在树木葱郁的张家山兴建明德中学。当时,明德中学是川康线上有名的好学校,雅安基督教友家庭,一些较为开明的乡绅,还有做生意、开店铺的富商们,以及地方政府中不少有背景的人物,都纷纷把子女送到这所“洋盘”的中学去读书。

“在明德中学修建之前,洋人们已经在雅安市区的中大街和小北街的两个地方建立了明德小学,但其规模远远比不上明德中学。”张丰盈说。

在明德中学办学历史上,不乏各种英雄、传奇人物,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承载着关于明德中学那段辉煌的岁月。

1939年,明德中学迎来了摄影大师孙明经。当年,孙明经受西康省主席刘文辉邀请,远赴雅安,拍摄了大量记录雅安社会发展和人文风情的照片,这些照片如今已成为珍贵史料。

去年,曾在此读过书的作家张泽石从北京来到雅安,重游明德中学故地。

“在学校我们学英语、骑马上学、林间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得很远……”在明德中学旧址,老人追溯起当年的场景,泪眼婆娑,满目模糊,言语中透露出学生时代的至真至切。

抬头凝望校园,老人感慨万千。张泽石在《战俘手记》一书中,曾深情回忆:“一个早上,我们班的英语老师——一个美国传教士陪着老校长散步,听着我在小树林子里大声朗读英语课文时停了下来。他们拨开树丛站在我面前,英语老师扶着我的肩,用发音不准的汉语说:‘这是我班年纪最小最用功的学生。’老校长弯下腰,在我的光脑袋上敲了一下说:‘嗯,这里面能装下好多知识。小伙子好好学,长大当个科学家!’”

张泽石文中的“老校长”便是施勉志,美国哥伦比亚的教育博士,也是明德中学的创始人。

一个外国人,为何会到中国西南边陲之地?

这得从19世纪说起。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中国人的“旧梦”,清朝的国门被打开,西方的传教士随之涌入中国,基督教浸礼会就是其中一支。1889年,该会进入四川。

1922年,在基督教浸礼会的资助下,施勉志开始在树木葱郁的张家山兴建私立明德初级中学。

1941年,施勉志回到美国。离开了传教士的“教会学校”,也随即停办,但张家山上的读书声,并未中断。

据西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明德中学的对面兴建了一所中专技能学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旧址新貌

传承历史

时光如梭,历史的余韵在这里刻下了一道道沧桑,岁月的车轮也把这里碾进了人们记忆的相册,但它却依然不知疲惫地眷守着这片土地,证实着曾经辉煌而灿烂的时光,讲述着一段荣辱兴衰的悠久历史。

昔日私立明德初级中学,如今西康博物馆。

探寻文物历史,其实也是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在雅安,百年校园并不老态龙钟,而是乐意与时代接轨。

后来,明德中学历经重建加固维修焕发新生,变身为“西康博物馆”,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从此,雅安市民多了一处长知识的好去处。

为何取名为“西康博物馆”?我市曾是西康省省会,“西康”名称最早见于清末代理川滇编务大臣傅嵩炑的奏折——他写到“查边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拟名曰‘西康’”。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西康曾经是一个行政省,从1939年正式建成到1955年撤销。曾经的西康省地处川西平原到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云南等边防要地的重要通道。它的成立,稳康安藏,巩固国防,同时也作为大后方支持中国抗日战争。

如今的西康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西康省时期遗存,展示着一些雅安老照片,此外还有市区范围内出土的各个朝代的珍贵文物。

“旧”资源被赋予“新”灵魂。

对于雅安百姓来说,张家山公园是随时可以欣赏的风景,是健身休闲的长廊,而公园内的“西康博物馆”则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又一新去处。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