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当今世界,无论就人口还是文化影响力,亚伯拉罕体系都可谓独占鳌头。其中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并且这一位“神”在神学上是同一位。三者都乐意把“教史”汇聚到亚伯拉罕这一源头,使得他们在信仰的不同层面都产生了不少契合点。回望历史,三者分别结合政治后所形成的“三国杀”几乎构成了半部世界史。

对于“天启宗教”而言,“正统”是个格外重要的问题。这从逻辑上也不难理解,一神信仰下的各宗教与宗派好比帝王之家的众子,嫡子,庶子乃至私生子无一不想参与太子之争,倘若能赢,则是赢者通吃。虽然如此,三大宗教既然都“顽强”地存到如今,证明“神”的天下已经被三分了。因此,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正统”,而是长幼有序的问题。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通过上期的主题,我们知道了“体系化”与“规范化”对于“宗教”的传承是多么重要。以佛教为例,在“三宝”——“佛法僧”之中,“佛”不可见,只有“法”(经书)和“僧”(信众)是可见的。两者之中,“僧”的有限寿命决定了“法”对宗教本身的影响力更大。

经书的固化或相对固化,使得“宗教”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实践,真正成为一种信仰范式。因此,尽管历史上有太多宗教先贤开宗立派,但严谨地来说,特定“宗教”的产生应以经书的出现作为分界点。在分界点到来之前,定义一个“宗教”是无凭无据的,更有点像道听途说的。于是,经书的年龄,成为了判断宗教年龄的重要因素。书写介质的有限与宝贵,使得宗教早期均采用口传模式。

因此,经书的实际年龄总是比考古所发现的经文残片要早不少时间。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在天启宗教之中,伊斯兰教经书降世的时间还是晚于另外两者。

那么,犹太教与基督教呢?或许,大部分人会说,“先犹太教,后基督教”。“基督教就像犹太教的儿女。”那么,事实果然如此吗?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按照上文的判断逻辑,我们先了解一下“圣经”的历史。

如果抛开保守的考证,只以经书本身的记载来看,“律法书”(摩西五经)因着犹太民族的领袖摩西而降世。之后,因着“选民”逐渐随从异教,“律法”日渐不受重视。根据考古学与文本批判学的成果,如今的《希伯来圣经》最晚于犹太人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6世纪)之前有了雏形。至少在那时的祭司阶层,人们已经开始确立“圣经”的正典(canon)了。

流落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保存信仰,使得“圣经”逐渐文本化、规范化。及至他们70年后回归犹太地,进入第二圣殿时代时,祭司以斯拉再次宣读了“律法书”。除了摩西五经外,先知书最晚于公元前100年也都被收入了“基准”之中。在耶稣出现之前,最后一批“圣著”也被纳入了《希伯来圣经》之中,形成了最终的24卷经书。

尽管卷数不同,《希伯来圣经》与基督教新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一致(天主教圣经略有差异)。

显然,共同的经书,使得两者难分伯仲。那么,基督教圣经的“新约”呢?“新约”确实晚于“旧约”几个世纪,不过犹太教里面还有晚于“新约”的经典——《塔木德》。

看来,以经书历史作为长幼区分的方式似乎并不适用于犹太教与基督教?为此,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深入问题的实质。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如上文所论述,经书的重要性在于规范信仰的范式。而范式包括外在的规范,如仪式仪文与礼仪礼节等;内在的教理,如信仰的目标、方式、意义与原则等。就公元1世纪的犹太基督徒来说,其外在规范与其他犹太教信徒并没有什么区别。正如使徒保罗在罗马书2:28-29里说的,真正区分人的是里面的教理,基督徒才是“真犹太人”。那么,哪个教理更早呢?

基督教由耶稣带来的“启示”而出现,而耶稣晚于摩西1000年以上,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不能被“耶稣是犹太人,犹太人基本都是犹太教徒”的错误逻辑迷惑。在这一逻辑里“犹太教”的概念被偷换了。

“犹太人”指的是在血缘上认同祖先是亚伯拉罕的民族,为了彰显这一点,他们往往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迫地坚持祖先的传统文化,包括最核心的“犹太教”信仰。正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公元前500-公元100年是《希伯来圣经》的定型期。经书的不完全稳定,使得定型期间的“犹太教”在教理上也是不稳定的,同时也具有了较强的可塑性。所以,2000年前的犹太教不是当代的犹太教,乃所谓“古犹太教”。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古犹太教是一种集体信仰传承与文化习俗交织的产物。在经书不定的时代,生活即信仰,因而更容易异化。

根据约瑟夫的《犹太古史》记载,2000年前的犹太信仰世界有5大教派,即法利赛派、撒都该派、艾塞尼派、狂热派、撒马利亚教派及数不胜数的神秘团体(密宗风格)。

其中,撒都该派是祭司阶层,因为职位缘故,地位是最高的。

法利赛派多文士,他们每天面对经书工作(抄经),所以在经书方面是最钻研的,自然也是犹太知识分子的代表。

艾塞尼派有很多贫困阶层,所以他们选择远离城市生活,采取社团化的生活信仰模式。

撒马利亚派源自犹太民族的南北分裂,作为北国的传统信仰,他们只承认摩西五经的“神圣性”。

“奋锐党”,即狂热派则致力于政教结合,以武力反抗罗马人为志向,又被称为匕首党,以其成员身怀匕首搞暗杀活动而著称,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恢复马加比王朝的状态。

至于其他小团体(包括耶稣的拿撒勒派),则各有自己的“拉比”(老师),自成一派教理。这些派别之间的关系类似如今佛教各宗派,互不干涉,各自解经,对《希伯来圣经》不同书卷的偏重不同。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宗教会异化,宗派则亦然。追本溯源,如今存在的“犹太教”起源于法利赛派,而基督教则是拿撒勒派发展壮大后的产物。

法利赛派取得“犹太教”牌匾的过程乃是这样。

首先是祭司阶层的衰弱。

祭司的职能是代表人与神发生关系,在犹太信仰文化之中,祭司与圣殿息息相关,而两次圣殿被毁,使得祭司一职逐渐无用武之地。对于以信仰立国立族的犹太人来说,面对圣殿消失这样的民族浩劫时,尽全力保存信仰习俗、文化是重中之重。在第一圣殿被毁之后,开始编撰《希伯来圣经》,还兴起了“会堂”取代“圣殿”,使之作为信仰生活的中心。如此,钻研“献祭”仪式被钻研“经书”所逐渐取代。

起初的会堂是由一个或几个家族之中最“资深”的人来召集带领,每周定期聚会,研讨经书,致力于将经书与异邦生活所产生的问题相调和。当然,要谈对经书的理解水平,失业的祭司阶层,无疑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最早的会堂领袖,多半被原祭司家族占据也不足为怪。作为“学院派”,他们开发了“口传律法”作为经书的配套,以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其次是口头律法的普及。

第二圣殿的落成使得祭司阶层得以复苏,但是圣殿已不再是唯一信仰场所。“学院派”分化为管圣殿的“撒都该”与管会堂的“法利赛”两派。立足会堂这个平台,法利赛人相比撒都该人更受到民众欢迎,口头律法成为了他们的法宝。撒都该人拒绝法利赛的口头律法,并仅根据经文字面理解,类似于如今的“基要派”。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撒都该人放弃了变通的“口传律法”,其生活过于严谨,而法利赛人具有“改良色彩”,是真正懂律法的“拉比”。 马加比王朝覆灭后,法利赛人继续坚持犹太法律与传统,被认为是最精确的犹太法律专家和解释者。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最后是《塔木德》的编撰。

第二圣殿被毁前后,古犹太教之中的有识之士(多半是法利赛人),意识到即将再次面临民族危及。所以,他们着手两件事,一是彻底定型《希伯来圣经》,二是开始编撰《塔木德》。《希伯来圣经》与基督教新约定型时间差不多。之后的300多年里,他们的精力主要在后者之上。

短期内复国无望,犹太民族散居范围的扩大,使得法利赛派决心将流行于世的“口传律法”汇编成书,即《塔木德》。《塔木德》分为《密示拿》与《革马拉》,真正的“口传律法”都在《密示拿》之中,而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补充解释。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说,《密示拿》是《希伯来圣经》的注释,《革马拉》是注释的注释。

基督教和犹太教到底谁先谁后?

那么为什么《塔木德》需要那么多注释呢?因为《希伯来圣经》有太多在普通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地方。既然找不到标准答案,那么就某一问题的各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讨论都会被罗列其中,供读者按需取用,是为“犹太智慧”。

《塔木德》的精髓即真理是无止境的,没有人拥有绝对真理,真理是多数人思考下的产物。随着《塔木德》的出现,“口传律法”不再需要口口相传,“法利赛派”有了自己的经典,按照我们上文对于宗教经书的认识逻辑,“法利赛教”产生了,也就是如今的“犹太教”。

当然,这个“犹太教”在启蒙运动之后继续分化为“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与“重建派”等等。无论如何,这些派别都可溯源至“法利赛”这个古老的教派,因为他们的信仰基石取自于《塔木德》(迈蒙尼德撰写的“信仰原则十三条”)。

法利赛派的《塔木德》有两种,《巴勒斯坦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50年左右,《巴比伦塔木德》完成于公元550年左右。保守估计,拿撒勒派的《新约》的全部书卷最晚于公元350年左右被汇编成书。那么,回到起初的那个问题,

犹太教与基督教谁先出生呢?经书历史原则在这里又适用了吧。

2000年前,纷繁的犹太信仰文化立足于“希伯来圣经”,各教派无一不是自诩代表了真理。然而,只有两部新的经书产生,并由此诞生了两种宗教。一是“法利赛教”,二是耶稣与门徒共同创建的基督教。这两个宗教是人类最古老天启宗教——“古犹太教”的“见证者”。

下一期,我们就将讨论后者的诞生,敬请关注“基石系列:他们为什么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