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所谓画幅是数码相机时代才有的概念,是与感光器面积相对应的。市场上的相机应用较多的是两种画幅,即全画幅和APS-C画幅。市场上消费级的单反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两种画幅。全画幅是指采用的感光器尺寸为36×24mm(各个厂商具体尺寸会有微小的差别),APS-C画幅采用的感光器尺寸为25×17mm左右,其面积大约为全画幅的一半,所以也称半画幅。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关于APS-C画幅的说法很多,除了上面的半画幅(半幅),还有截幅、残幅等。称之为“残幅”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说法明显的带有轻蔑的贬义,会让人有劣质的感觉,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所谓全画幅也不过是基本对应胶片时代35mm规格胶片的尺寸,现在比全画幅尺寸更大的感光器还有大画幅和中画幅,也有科研领域特制的更大尺寸。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这样说来,全画幅如果相对更大面积的感光器也不过是“残幅”而已。市场上摄影器材的感光器比APS-C画幅小的还有很多,如M43相机、卡片机、手机等,依照“残幅”的说法,这些就更“残”了。感光器的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大画幅、中画幅、全画幅、M43、卡片机、手机。所以所谓“全”和“残”是不太科学的说法,全画幅也只是众多感光器尺寸的中,充其量因其采用胶片机的135规格,是一种比较标准的规格。APS-C也是众多感光器规格的一种,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残”。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单反相机和微单普遍采用的全画幅和APS-C画幅拍摄出来的照片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理论上全画幅感光器面积更大成像更优,这是没有毫无疑问的。但这种更优的具体是怎么体现的呢?现在分析一下。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感光器面积更大,可以承载更多的物理像素,更多的像素在定义分辨率后输出的图片尺寸就更大。相对APS-C画幅来说,其面积大了约一倍,如果不是按比例增加(如APS-C2400万像素,全画幅增加到4800万像素),那么单位面积上的像素密度就会降低,像素密度在更优选的范围,这样可以减少像素之间的干扰,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会有更优的画质,如更好宽容度等。但如果像素按比例增加,这个优势就不明显了,因为像素密度相等了。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打一个比喻,同样水深的两个水池,一个小池,一个大池,大池是小池面积的一倍。假如两个水池内放入同样大小的鱼。如果大池内放入的鱼不到小池的一倍,那么大池内鱼的密度就小于小池,鱼就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如果大池养的鱼依水池面积按比例增加,池内鱼的密度相等,那么鱼的生存环境就一样了,只是大池能养更多的鱼而已。到了相机上,也就只是能输出更大尺寸的照片而已。还有如果全画幅相机与APS-C画幅相机拍摄机位和镜头焦距相同,全画幅机拍摄的范围要更广一些。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所以理论上单就感光器对画质的影响上来说,无论哪种感光器,如果像素密度相等,那么画质就差不多。但如果需要高画质、高像素,无疑感光器越大越好。现在市场上的APS-C画幅相机,普遍像素都在2000多万,但一般来说全画幅相机一般都在3000多万像素,而不按比例采用5000万像素左右,部分机器甚至是旗舰的全副机器采用是与APS-C画幅相近的2000多万像素,所以全画幅画质普遍优于APS-C画幅机器。当然全画幅旗舰全幅机像素不高可能还有考虑速度方面的原因,因为像素高代表着数据量大,相机处理起来就会耗时较长。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果处理器足够强大,高像素高性能的旗舰机应该也会诞生。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对照片的画质而言,影响因素较多,最主要的是相机的感光器和图像处理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配套镜头的光学性能,在这方面相机厂商普遍在全幅机镜头开发商力度要大,所以才会出现比较好的全幅机配上高性能镜头有着很好的画质。APS-C画幅相机如果配上光学性能好的镜头画质是相差不大的。如果不是放到高分辨率的显示设备上,放大到100%几乎无法辨别。

其实全画幅也不过是“残幅”,与APS-C画幅比较真的好很多吗?

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APS-C画幅相机应该说能满足需求。但如果是专业摄影、商业摄影等当然应该选择全画幅,因为高像素的同时还能高画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