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作为水浒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有关李逵的历史记载自宋代便已出现,其人物形象并非作者的主观臆造,而是有着真实的史料人物以作参考。

一、史书中的史实李逵形象

水浒故事发生于北宋末年,因此便以宋代及随后的史书作品和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宋朝徐梦莘所编著的编年体史书《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的史实,汇集了宋金和战的众多史料。作者广泛收集众多史实资料,并按照年月日的条例加以编排,由此得名“北盟会编”。其中史料文献搜集广博,对于战事的收录也是较为精细,对于宋代的李逵事迹也有涉及,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十四中记载: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建炎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庚戍密州军卒杜彦、李逵、吴顺反,杜彦自称知军州事,追执赵野,杀之。赵野弃城去,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因民汹汹,遂谋作乱。且曰:方今盗贼纵横一州生灵,岂可无主,请自为知州。军兵皆听命。彦遂知州,而逵与顺左右之……彦等取密州一城强壮,尽刺为军。

此外,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一中记载:

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四日庚寅,宫仪及金人战于密州,军败。李逵、吴顺以密州降于金人。宫仪经夏与金人相持,屡经战,未有大胜败。……金人进逼之,仪及洪道以馀兵数千奔海州,渐至楚州,又为郭仲威所败,乃迤逦至真州。仪兵已败,金人责李逵、吴顺如约。逵、顺遂以密州降于金人。后逵为顺所杀。

《三朝北盟会编》中的这部分史料可以概括为:南宋初年,密州狱吏李逵、杜彦以及吴顺谋反,并杀死守将赵野,杜彦自立为首领,李逵又杀死杜彦并自立为知州,随后李逵以密州为贡投降于金国,最后李逵被吴顺杀死。史料中对李逵这一人物有所涉及,虽然没未详细记载并描述其身份背景等,但却是李逵这一人物存在的有力凭证。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记述宋高宗赵构时期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为宋代的李心传,经过广泛搜集和精细考证后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高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史料,同时也记载着同时代金国的众多史实,成为研究宋金两国的重要参考史书。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中,记载了杜彦与李逵、吴顺谋反的详细事迹:

建炎元年十一月庚戌,杜彦据密州。赵野将辎重家属弃城而去。军民偶语,两日不定。彦守卫军校与军士李逵、吴顺谋曰:‘方今盗贼纵横,一州生灵,岂可无主。’乃自称权知州事,而逵、顺左右之。追执野于张巷镇……

在卷二十一中记载:

宫仪围安邱县。权知密州杜彦引兵救之。其徒李逵、吴顺皆不从,曰:‘仪众甚盛,未可与战。’彦曰:‘见敌不击,何以威众。’遂行,至泼石桥,与战大败。彦尽丧其步军。仪忿之,遂屠安邱县。彦还密州,逵、顺责其丧军,拒不纳。彦欲引去,而马军皆有家属在城中,出言纷纷。逵开门纳之,乃杀彦,枭其首,逵遂领州事。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此外,在卷二十七中也有记载:

武功大夫忠州剌史知济南府宫仪屯盘石河,数与金战,胜负略相当。金人患之,乃宣言:“宫太尉马军五不能当我之一,然步军绝胜。”仪闻之,以为然。金人屯密州北二十里,时出兵而南。仪御之。敌佯若不胜而退,仪易之。敌伺知其懈,至是引兵攻仪,马步俱进。方战,马军少却,既而分为两翼,直攻中军。仪犹不知,众遂大溃。仪与京东经略安抚制置使刘洪道奔九仙山。敌又逼之,洪道以余兵二千奔海州。李逵、吴顺乃以密州降金。

第一条史料为杜彦率领李逵和吴顺谋反夺权的事迹,第二条记载杜彦不顾李逵与吴顺的劝阻执意同宫仪作战终至大败,杜彦回到密州,李逵将其斩首夺权的事迹。第三条记载了宫仪与金兵作战,误中金军的计谋而致使兵败逃亡,李逵和吴顺以密州进贡降于金国。这些史料中的李逵俱以降将形象出现,同时还记载其卖主求荣的事迹。

在《宋史·高宗纪》卷二十五中也有记载,“建炎三年闰八月,是月,知济南府宫仪及金人数战于密州,兵溃,仪及刘洪道俱奔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降金。”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代高宗朝时,管理济南府的宫仪与金国军队数次交战而兵败,同刘洪道逃奔淮南,而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为贡投降金国。《宋史》为元末所著记载宋代史实的史传作品,由元代脱脱等人主持编纂,将元代所著史书中的李逵形象归于宋代,一是因为二者年代相距不远,历史形象较为清晰,人物记载的差异性较小,二是因为其中记载的是宋代史料和李逵事迹,事件发生于宋代,同时又因为便于划分作品类型,因此便将《宋史》中的李逵形象归于雏形期的宋代阶段。

二、史书中的李逵和水浒故事中有什么不同呢?

将史书记载与水浒故事中的李逵形象比对发现,二者无论是性格特质亦或行为方式都相差甚远。

水浒故事中的李逵秉持忠义,替天行道,而史书典籍中虽未详细描述其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仅从其处事方式上而言,与水浒故事中李逵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史书典籍中记载的李逵为背弃忠义,卖主求荣的形象。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此外,史书中的李逵与水浒故事中的李逵的活动时间也有差异。

史书中的以密州降金的李逵主要活动于南宋初年,无论谋反亦或降金是阶段都是在南宋初年,而水浒故事中李逵则主要活动在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时期。因此可以推断,此处投降金国的李逵并非水浒故事中的黑旋风李逵,二者或许仅是姓名相同,时代相近而已。

但辩证而言,宋代相关的史书典籍中可以将李逵事迹简单概括为拥戴首领谋反,又因形势所迫而投降于敌国。此处的李逵生平又与水浒故事存在着某种契合之处,李逵在水浒故事中也是拥戴宋江谋反,但迫于宋江的百般阻挠和胁迫而最后接受朝廷招安,此后才跟随宋江为国效力。因此,史籍中李逵事迹对于文学作品中李逵形象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虽然人物形象关联性不大,但这却是早期有关李逵形象较为准确的历史记载,因此不能否定其对于后世李逵形象产生发展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此外,在《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卷三八五十一《侯蒙传》、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以及南宋王称所著的《东都事略》,南宋李埴的《十朝纲要》等史书中,对于宋江三十六人反叛的事迹都有所记载,但除了水浒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宋江之外,并未详细介绍李逵等人,因此便不再详细论述。

概括而言,宋代史书作品中记载的李逵形象与《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差异较大,无论是从时间活动范围以后是人物特性,因此并不能将二者的人物形象重合并视为人物原型看待。但又因为史书中李逵的生平事迹与水浒故事中有某种意义上的契合,因此可以视其对于水浒故事的创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陈松柏《水浒传源流考论》

亓庆凯《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生成史》

背弃忠义,卖主求荣,史书中的李逵为何与《水浒传》中相差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