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送終神"宋二中(源於民間傳奇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直隸河間府,出了一個抬重的名把頭,名叫宋二中。只因他力氣大,拿捏分寸好,抬了多少次重,從沒出過半分差池,人們就送他個外號叫“送終神”。

所謂抬重,就是出殯時抬棺材。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口棺材,那可都是用五分厚的硬木打造的,生生要用掉兩棵大樹,再加上死人入殮時家裡人還要放進棺材裡許多陪葬,整個重量可想而知,故而叫做抬重。抬重時,要用繩索把棺材從底上兜起來,上面挽上扣,插進木槓,前後共用四道繩索,八個人來抬。另有八個人隨路備換。抬重途中,棺材不能落地,只能肩膀倒肩膀。

最難的一關,還是出大門。雖然叫大門,但各家的大門都不大,比棺材寬不了多少,絕不可能抬著棺材出來,那就得宋二中上手了。他一個人揹著身子,兩手反倒身後,抓住棺材底,渾身一較勁,把棺材抬起來,他就一步一步地走出門,旁邊的人趕緊抬槓上肩,接過棺材。

這一年冬天,河間城裡開藥鋪的孫掌櫃的獨生愛女英娘得暴病死了,孫掌櫃請了和尚唸經超度,又派人來請宋二中去商量抬重的事。

快走到城門口時,聽到一陣鑼響,有人喊“威—武—”,宋二中忙退到路邊。就見幾名衙役耀武揚威地走過來,後面跟著一頂官轎。縣太爺任玉卻和師爺跟在轎子邊,邊走邊聊著什麼,似乎很有興致。等到他們過去,宋二中這才重新上路。

孫掌櫃聽說宋二中到了,趕緊出來相迎。宋二中也不客氣,跟著孫掌櫃就去看重。此時,英娘超度完畢,已經入殮,棺材蓋都已經釘上了,只等明天一早出殯就可,宋二中拍了拍棺材,心裡已經有了底,問孫掌櫃墳地在哪裡。孫掌櫃說,墳地就在城西的老墳。宋二中知道那片老墳的位置,就報出了價錢,需要二兩銀子,孫掌櫃應了。兩個人又商量了一應細節,他就告辭回去安排人手。

抬重並沒有固定的人手,而是現湊的。平日裡,他們都是種地的莊稼漢。誰家有了喪事,找到把頭,把頭再攢人手,大家到時候來了,幹完活兒領走錢,又各自散去,不過是掙點兒油鹽錢。孫家這二兩銀子,並不好掙。英娘雖說身小體輕,棺木也是較輕的白松木,陪葬品也不會多,但從河間城裡抬到城西的老墳地,有十來里路,畢竟太遠,兩撥人都換不下來,須得用三撥人。他一個村子的人湊不夠,這就得上別的村去找了。

宋二中正往八里莊趕,忽然又聽到一陣鑼聲,接著就是衙役們喊著“威—武—”,想著又是那縣太爺任玉來了,他又閃到路旁。果然,片刻之後,就見那些衙役又打道而來,後面仍是跟著那頂官轎,任玉和師爺仍是在轎旁走著聊著。

待得官爺們都過去了,宋二中拔腿正要走,卻聽任玉忽然叫道:“慢著!”幾名衙役迅速圍住了他。任玉走到他面前,狐疑地上下打量著他,皺眉問道:“你是何人?怎的如此鬼鬼祟祟?”宋二中被他給問蒙了,驚奇地反問道:“大老爺何出此言?”任玉怒道:“本官剛才出城時,就見你站在路旁,此刻又見你站在路旁,你莫非是在跟蹤本官不成?”宋二中忙跪倒磕頭,直喊冤枉,然後就把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任玉還有些不信,師爺認得宋二中,就幫著他講話,任玉這才點點頭,放過了他。

看著任玉走遠了,宋二中這才驚魂稍定,他不敢耽擱,忙著奔八里莊去了。

第二天一早,宋二中就帶著人,來給英娘抬重。孫家有錢,喪事辦得很隆重,宋二中也是盡心竭力,讓死者安然入葬,入土為安。

第三天,縣太爺任玉任期已滿,奉調回京候任,新任也到了。兩人做完了交接,新官又按照朝廷的規矩,檢查任玉的行李。任玉才有三百多兩銀子,那也算是尋常了。新官簽字畫押,任玉就啟程回京。

這天夜裡,河間城西的孫家老墳,寒風瑟瑟。一座新墳在一片老墳中顯得分外突兀,正是英孃的。墳上的白幡,在風中簌簌而動,令人不寒而慄。忽然,兩條黑影悄悄躥到墳前,看看四下無人,就揮動鐵鍬,鏟開了墳頭上的土,露出了下面的棺木。那人又拿出了羊角鏟,很快就撬開了棺材蓋兒上的鉚釘,然後移開了棺材蓋兒,跳進了棺材裡。

這時,忽聽旁邊一聲大喊:“抓盜墓賊啊!”

瞬間,從旁邊的樹林裡衝出了十幾條黑影,奔著英孃的墳就撲過來。那兩個人嚇了一跳,上面那個拔腿就跑,跑出沒幾步,就被人截住按在地上,一通拳打腳踢,直打得他鬼哭狼嚎,人們又掏出繩子,把他捆了個結結實實。棺材裡那個還沒爬出棺材,就被一棍子砸回了棺材,疼得直叫,在棺材裡掙扎。幾個黑影跳進棺材,也把他捆了個嚴嚴實實。

有人提著一盞風燈走過來。朦朧的燈光下,卻見棺材裡那人,正是前任縣太爺任玉,被押過來的人,卻是師爺。藉著燈光,兩個人也已看清,那提著風燈的人,正是英娘。兩個人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任玉哆哆嗦嗦地問道:“你是人是鬼?”

英娘冷冷一笑:“我自然是鬼,是你們的索命鬼!”說著,她伸出手,向任玉的脖子抓去。任玉嚇得一聲慘叫,跪倒在地。

站在一旁的宋二中說:“英娘,別嚇他們了。來,咱們還是看看棺材裡藏了什麼。”英娘應了一聲,提高了風燈。這時,人們才看清,棺材裡裝的是兩條布袋。宋二中過去打開布袋,卻見一個布袋裡裝著金錠子,另一個布袋裡裝著名人字畫。不用說,這些都是任玉在任時貪贓枉法巧取豪奪的贓物。

任玉一看露了底,長嘆了口氣,臉如死灰,深深地低下了頭。宋二中對英娘說:“麻煩你把這些金子過個數兒,再把那些字畫也都數一數,咱們一分都不要動。”英娘應了一聲。

一個小夥子過來問:“把頭,這倆人可怎麼辦呢?”

宋二中沉吟不語。任玉心中一凜。按照大明律,他當該誅殺,還會把他的皮剝下來,做成人皮鼓,懸於縣衙,以警後人。可他實在不想死啊,他忙跪倒,連連給宋二中叩著頭:“宋義士,宋兄弟,求求你,放過我吧。這些金銀財寶,全送給你們了。你們要嫌不夠,我還有。我的行李中,還有三百多兩銀子呢,全給你們。只求你們放我一條生路吧。我要回家,伺候八十的老母啊。你們要是把我送官,那她就沒人養了,也得凍餓而死,那不就害了她一條性命嗎?”宋二中點點頭。

英娘走過來說道:“不能放!這樣的狗官,一定要讓他接受懲罰!”

宋二中搖搖頭道:“天下烏鴉一般黑。我們把他送官,這些金銀財寶交上去,不知會便宜了哪個貪官。這些金銀財寶,本是他貪佔本縣百姓的,就該還給百姓。”

英娘點了點頭,轉而怒視著任玉:“他不遭受懲治,我心難安呀!”

宋二中緩緩地說道:“他若再行不義,必遭天譴。”英娘點了點頭。金錠子和名人字畫都已數清,宋二中讓幾個小夥子馬上送到圓恩寺去,由英娘交予慧覺大師,讓他舍粥賑災,最為合適不過。

宋二中讓小夥子們放了任玉和師爺,自己扛上槓子,轉身走去。任玉卻追上他,宋二中驚道:“你還跟著我幹嗎?”任玉深施一禮,道:“宋把頭,本官這瞞天過海之計,怎的被你窺破?你若不說個明白,我是死不瞑目啊!” 宋二中微微一笑,道:“你遇到了我,那是你活該倒黴。”任玉追問道:“到底是怎麼回事?還請你說個明白。”宋二中就說,他窺破任玉的詭計,那是因為他三次接觸到了“重”,兩次是任玉的轎子,一次是英孃的棺材。

宋二中看到任玉出城,任玉和師爺都沒坐轎子,而轎子卻很沉,那轎子裡就是放著沉重的東西了。任玉回來的時候,恰好又遇到了宋二中,他看到轎子很輕,那是把轎子裡的東西卸下了。他原本只是本能的反應了一下,也並沒往深處去想。但當他抬起英孃的棺材時,卻明顯感覺到棺材裡放的是硬物,而不是屍體。他心裡就打了一個好大的問號:棺材裡裝的是什麼呢?他往回走的時候,偶然看到轎伕們留在路上的腳印,他就想到了任玉的轎子,心裡又生出好大一個謎團:縣太爺神神秘秘地往城外運的是什麼呢?他順著轎伕的腳印找去,就找進了離老墳不遠處一個破敗的院子,在一間柴房的柴火堆裡,居然扒出了英孃的屍體。

更讓他驚異的是,英娘一見天,竟然幽幽醒轉。他問起英娘緣由,英娘只說她幫著爹爹烤生藥時,只覺得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覺,後面的事情她就不知道了。剛才被冷風一吹,這才醒了過來。

宋二中忽然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任玉要把金銀資財運到城外,又怕被人發現。他大張旗鼓地出城,沒人想到他的轎子裡裝著屍體。孫掌櫃給英娘出殯,也不會有人想到棺材裡裝著金銀。而到了晚上,任玉就可以把金銀和屍體調換過來。有了這個想法,他才招呼小夥子們,埋伏在老墳周圍守株待兔。

任玉暗暗嘆了口氣,他還沒到任期,新官就來候任了,明著是候任,實際是監視他,不讓他把金銀財寶帶走。恰在這時,住在衙門附近的英娘忽然得暴病死了。任玉聽到這個消息,夜半時分,他和師爺偷偷溜到孫家,趁人不備,把金銀財寶放進棺材裡,又把棺材裡的英娘揹回衙門,放到了官轎裡。他藉著下鄉巡視之機,把英娘放到了老墳附近的破房子裡。那新官也曾藉機靠近官轎,掀開一角偷窺,但見官轎內端坐著一位婦人,只當任玉是招了女妓,現在偷偷送回,也沒多想,就放過了他。千想萬想,不成想,卻栽在了抬重把頭的手裡。

選自《民間傳奇故事》2017.2上

(段明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