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孔祥忠:水泥行業發展趨勢與科研院所的轉型發展

於2019年3月28日在合肥水泥設計院的演講

引子:

我在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工作和服務了20多年,我的職業生涯前半生是在230051望江路60號大院裡度過的,這裡有我許多曾共度青春的同事、朋友,有值得感恩的老領導,有我一生難以忘懷的情結和回憶,真可謂“生活淡淡似是流水,全因為你變出千般美”。今天研究院已是70、80年代出生的專家為中堅了,他們代表著研究院的未來,自信、榮譽,責任和擔當。

孔祥忠:水泥行業發展趨勢與科研院所的轉型發展

作為合肥院的老職工,水泥行業的耕耘者,今天從分析水泥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入手,對水泥科研院所的轉型發展做點研究探討,希望對同行有所幫助或啟迪。

孔祥忠:水泥行業發展趨勢與科研院所的轉型發展

一、水泥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中國水泥協會的數字水泥網每年都會發布《行業經濟運行報告》,將多年的運行報告串起來分析,基本就描繪出行業發展走勢圖。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建材集團、安徽海螺水泥、金隅冀東水泥等這些全球水泥大集團的成長說明,發展和機遇總是留給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5大水泥研究設計院的發展和機遇在哪?在於對未來市場認識的定位,在於對數字化時代發展模式的探索,在於院所領導和轉業骨幹團隊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水泥行業的現狀

現狀歸納:產能過剩、錯峰生產、能效環保、業態模式、功能拓展、境外投資。

1.產能嚴重過剩。說明市場供需關係嚴重失衡,從政策層面和市場層面都要遏制新增產能,新的生產線投資建設項目被嚴控。過去是需求拉動投資,國內5大水泥設計院從2006年起,用不到10年的時間,把國內水泥工程設計業務量全部做完了;從2009年海外第一條5000噸水泥廠工程總包算起,也是用了不到10年時間,基本把海外水泥工程業務也做完了。國內、國外的水泥廠新線建設只剩下零星業務,那種轟轟烈烈、夜以繼日加班設計和建設水泥廠的日子過去了。

任何技術和業務都是有生命週期的,水泥工程業務逐年下降已成必然趨勢,何必還要苦苦追求,大勢難違。市場是殘酷的,不管你是生產企業還是科研單位,只能應市場而變求生存。我們要直面變化、擁抱變化,克服傳統的工程業務服務邊界意識,重構發展邏輯,利用做工程專業的系統邏輯思維,打造新的服務價值鏈,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提醒:國內新建項目設計工程要注意規避政策風險。水泥新建項目核准要執行國家發改委《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委令2017第2號),備案信息要求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新線規模要按照中國水泥協會團體標準《水泥產能核定標準》(T/CCAS007-2019)設計選型。為防止設計選型的窯磨尺寸與備案產能規模不符,項目無法審發生產許可證,業主藉口拖欠工程尾款的現象。建議設計對外在簽署設計合同時,同時簽署一份具有同等效力的《項目產能設計政策風險規避協議》。

2.錯峰停窯生產。這是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行為,按需生產、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也是企業管理的基本常識。限產才能保價降成本,錯峰才能減少汙染物排放量疊加。生產過剩就會導致經濟危機,國外有炸燬鍊鐵高爐,倒掉新鮮牛奶;國內有大白菜扔河裡,水果爛在果樹下。在產能利用率的風控指標內,企業只能選擇錯峰停窯限產保生存,也是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和防範金融風險的措施。

錯峰停窯限產說明需求無增量,所有常規的裝備和備品配件消費量必然下降。但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新裝備、新材料仍然有長期的市場需求前景。

3.能效環保是重點。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黨中央的重大戰略任務,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個攻堅戰;

2018年7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環境汙染綜合治理倒逼水泥企業加大環境治理投資。2016年,工信部啟動綠色工廠試點,2018年發佈《綠色工廠評價通則》。

因此,水泥企業的能效和環保標準還要從嚴修訂,企業的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是永恆的話題。

4.業態模式有創新。行業組織結構的變化是兩點:一是企業之間資本的重組整合帶來集團化的產能規模放大;二是以區域市場內各企業產能規模的權重做比例,非資產組合的區域經濟合作平臺組織。兩者的共同特徵是市場集中度的明顯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業集中度還會進一步提高,未來中國水泥產能可能基本鎖定在前10強大集團。

因此,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必須面對集團化,院所的經營方式要轉變。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儘可能與大集團聯手,為成果推廣奠定市場基礎。

5.功能拓展是方向。水泥企業的功能拓展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先進的水泥窯系統協同方法在品種和處置量上的拓展;二是高效的水泥粉磨技術裝備在非金屬礦深加工上的拓展;三是水泥礦山資源綜合利用上的拓展;四是水泥基材料應用範圍的拓展;五是特種水泥品種工業廢渣消納能力上的拓展。

合肥院在粉磨、環保、輸送、計量、熱工、自動化的技術和裝備上有實力,值得深度開發,建立品牌市場。

6.境外投資新市場。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有需求,國內水泥市場需求無增量,勢必導致有實力的水泥投資商到海外投資建廠。合肥院也是國內最早參與海外水泥建廠工程的院所之一。今後海外水泥工程也是越來越少,工程項目招投標競爭激烈,風險加大。

建議立足合肥院技術改造實力強的優勢,整合國內成熟技術,組建海外水泥企業技術改造公司,走出去也許是另一番天地。

(二)水泥行業的發展趨勢

發展趨勢:市場需求下降、落後產能退出、區域市場優化、綠色低碳發展

1.市場需求下降是一個緩慢過程,俗稱消費平臺期,預測期有10年,只要國家經濟發展不出現大的滑坡。

2.落後產能退出如果光靠完全市場競爭淘汰是緩慢的,去產能還是要靠政府政策引導。去產能的過程與產業集中度的提升是同步的。

3.區域市場優化是一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未來水泥礦山資源比水泥廠規模更重要,水泥工業和煤炭工業一樣,都是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的工業,是依附資源的工業。

4.綠色低碳發展不僅是一個環保的概念,應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概念,水泥行業應該是人類生存環境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更多的水泥企業不僅僅生產水泥產品來創造經濟價值,還會在協同處置、消納工業廢渣、環境保護、城鎮化發展、產業鏈協同發展、大數據物聯網方面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未來的水泥企業是一個製造業+服務業的混合體。

二、水泥研究院所的轉型發展

水泥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決定了水泥研究院所的轉型發展方向,要解決市場在哪裡?生存和發展的手段靠什麼?院領導和管理團隊要摒棄傳統的國家研究院所管理方式,用市場化的觀點,國際化的視野來分析研判院所的優勢和潛力,從打造一個具有超前競爭實力的專業化的高科技公司角度,來定位院所未來的發展戰略。既要發揮現有優勢,更要建立創新體制機制。

新舊動能轉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求變就要創新、發展更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一)科技創新能力是競爭實力

1、研發能力是立院之本。就是要多出科技成果,出有學術水平的成果,出有市場價值的成果。首先是充分發揮現有研發能力的優勢,保持合肥院在科研專項上的特長,如粉磨、環保、輸送、計量方面的優勢和品牌。可以說,在行業內,沒有這幾方面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和品牌,就無所謂合肥院。其次,探索院所的研發優勢與大專院校、專業機構、企業技術中心的協同創新,以提升研發水平,促進成果產業化。再次,持續加大科研投入,積累更多的合肥院的自主知識產權,增大院裡的無形資產,也是增強競爭實力。

2、科技產業是強院之本。建材行業內,合肥院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最早出成效,從單項成果企業推廣到成果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從利用成果和產品為企業技術改造,到利用成果和產品為工程項目提供支撐,走出了一條科研院所轉型發展的成功道路,也成就了建材系統科研院所中最早一批富裕起來的專業人員。一個單機加工業務每年能為院裡創造幾億收入,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給院裡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

從科研促設計到設計帶科研,再到科研促轉型,這是質的提升,是順應市場的規律。

3、尊重人才是興院之本。尊重人才首要是發揮人才的創新能力,其次才是待遇和環境。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是年輕人,而從事科技創新的年輕人需要老同志培養。因此,建立學科或專業帶頭人的制度很重要,學科或專業帶頭人是凝聚人才隊伍和培養年輕人的核心。用專利、論文、成果獲獎、職稱待遇去評價年輕人的科研創新能力,用成果的市場化收益獎勵研發人員,這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成果的基本常識。

(二)科技創新機制是發展動力

研究院所(應稱公司)的科技創新是指研究和開發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新的過程控制技術,直至將研發成果產業化,以及提供成果應用的服務過程。相對於科技創新的人才、資金、物化條件來說,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和先進的創新文化更為重要。

1.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將科技成果創造出更多更大的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

合肥院是建材行業科研院所市場化最早的單位,也是專業人員個人資產富有者最多的院所。過去的市場化做法使得享受系統內資源較少的合肥院獲得了較好地發展,那是在市場需求增長期,現在的形勢變化需要完善和創新市場化機制。

市場化的創新機制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擁有者與研發者之間利益的分配。其次是外部資源利用問題,未來更多的科技創新活動是同行業和外行業的合作過程,一個好的創新機制可以吸納外部資源,為我所用。

2.先進的院所創新文化用共同的價值觀,凝聚和放大持續的科技創新能量。

要建立先進的院所創新文化,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能為人才搭建良好的科技創新平臺,能讓年輕人看到自己職業生涯成長的空間是院所持續發展的根本。

我們的院所不大對創新文化,品牌建設重視不夠。院所的改制已失去了過去國家級研究院對人才的吸引力,但研究院的歷史和市場化的打拼過程,沉澱了厚重的院所創新文化。我們要創新發展這種院所創新文化,這是品牌建設的延續,我們的成果和服務都承載了合肥院的創新文化。一個隊伍,只有文化自信,才能發展自信。

(三)打造水泥行業的阿里巴巴

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水泥廠=打造水泥行業的阿里巴巴。將水泥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從技術競爭、產品競爭、供應鏈競爭逐步演進為平臺化的生態體系競爭,問鼎水泥行業大數據的制高點。將水泥研究院所的相當數量的工程技術人員與大數據、互聯網專業公司、中國水泥協會系統合作,

組建水泥行業智能化大數據平臺。這好比當年馬雲創建阿里巴巴。

其背景和創意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重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圍繞新一輪科技和產業制高點展開積極競合。研究院所的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在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會煥發新的動力,更大的發展機遇。

我認為有科研院所專業人才的背景是最有能力牽頭組建水泥行業智能化大數據平臺。在這個數據為王、萬物互聯、平臺經濟的時代,大膽創新,值得一搏。你不做,早晚有別人做。想到了,是你的創新意識;能不能做,是你的創新能力。

1.行業大數據平臺的組建:平臺可以引進人才,與專業結構合作,引入風險投資,爭取國家資助,吸收大集團參股,必要的基金組織參與。平臺完全公司化運作。

2.行業大數據平臺的功能:

⑴發現技術市場需求:大數據智能化分析單個企業或整個行業的技術短板、工藝改善、裝備提升問題,針對需求安排創新課題和推進計劃;

⑵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篩選先進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入平臺,為企業定向提供技術和產品服務;所有入選平臺的新技術產品廣告業務。

⑶產品貿易與市場監控:平臺+物聯網後可發佈全國和各消費市場的權威價格指數,引導企業的生產和市場動態供需平衡。鏈接境外投資水泥企業,開展中國水泥國際貿易業務。

⑷網絡化工程設計和技術改造:平臺的技術共享可輕易實現水泥廠工程設計和技術改造的網絡化,大幅度降低建設投資和人力成本。

3.行業大數據平臺的發展:

⑴類似阿里巴巴的商業運行模式;

⑵未來上市融資的想象空間;

⑶整合水泥行業資源,投資、收購、參股水泥企業;

⑷全球水泥技術研發中心;

⑸中國製造業大數據資源整合的樣板,水泥行業的馬雲。

結語: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本人願為合肥院和行業內的科研院所發展發揮點滴餘熱,餘熱能發電發光那是欣慰的。祝合肥院改革創新事業不斷髮展,祝水泥行業結構調整順利,祝我們70週年的新祖國續寫東方輝煌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