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鲁北农村55岁大姐300年手艺,制作稀罕物引围观,简单几笔卖1600


图上的刚毅女子名叫牛国秀,今年55岁,是山东无棣县农业局农民技术员,也是滨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担任着牛氏绒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创作的绒绣与绣针已获国家级专利,现已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国秀说,绒绣,就是我们所说的绣花,是用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剟刺,通过运针、行针将不同颜色的绣花线,绣成各种图案的一种技艺。

在胡集书会上,牛国秀向人们介绍自己的作品。牛国秀告诉人们,她从12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和爸爸绣花,到现在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绣花针,有43年了。她说,靠自己绣花真是挣不了多少钱,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咱不能扔掉啊,必须传承下去。我在2011年成立了“无棣县牛氏绒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目前已有学员百余人。

牛国秀在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作品。她说,我的绣花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是绣针,绣花针是用罐头瓶子上的铁盖制作而成的。第二是绣线,绒绣使用的是自己制出来的纯棉线,不褪色,不起毛。第三是绣布,绒绣使用的是纯棉布,有的需要的在棉布上画出图像,根据图像进行绣制,有的则不需要画像,直接进行绣制就可以了。


牛国秀说,这是我新创作的“幸福家”,猪爸、猪妈和三个猪宝宝。现在国家政策好了,鼓励年轻人生育二胎,我的这幅作品也是积极宣传国家的政策,鼓励人们生二胎,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小家庭。

牛国秀用的绣针是自己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和不断创新研发的,2009年5月,牛国秀自主研制的绒绣绣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她说,她绣制的面积2平方米的《富贵牡丹》,以1.6万元的价格被乐陵市一客商买走。

乡亲们围着牛国秀问着绣花的相关知识,看到她绣的作品都啧啧称叹!牛国秀说,我们家的绒绣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祖母邵氏是第三代传承人,技艺精湛,作品远销京津,在省内颇有名声。父亲牛松林是第四代传承人,我本人属绒绣第五代传人,现在女儿咸胜男已继承为第六代传人。


这是一幅已经制作完成的绒绣作品--“平安”。牛国秀说,女儿能够成为第六代传人,我很高兴,她今年才20多岁,年纪轻轻能够安心地做这一行我非常欣慰。我们俩合作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长7米、高1米,耗费1年零2个月的时间制作而成。

一位顾客相中了牛国秀悬挂的一幅作品,在向牛国秀询问着价格。

这是牛国秀奶奶绣的一幅作品,牛国秀说,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意义深远。这些绣花看上去虽然粗糙,但是线条流畅、自然大方、立体感很强、透着一股特有的灵气。

牛国秀向顾客介绍着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寓意。

牛国秀向人们展示近年来获得的各项成绩。牛国秀说,学习绒绣是个熬人的‘活’,完成一幅好作品少则需要个把月,多则一两年,需要很大的耐心。

牛绒绣说,这幅作品是山东一家农业杂志让我为其设计的标志。上部分是“田”,下半部分是“乡”,我设计的这个标志获得了称赞。

牛国秀向大家介绍自己绘的抽象画。这是一幅“平安”图,上半部分一个苹果代表着平安,下半部分是抽象的“安”字。这幅画在非物质文化展上,被一香港客户1600元买走。

这是牛国秀的另一幅抽象作品,大家能看懂啥意思么?【农村、农业、农民,更多三农生活,更多精彩故事敬请关注小鱼儿游世界】

这是牛国秀创作的抽象画--“家”,一家人幸福和睦。

牛国秀的获奖证书。现在牛国秀为了宣传手工绒绣,她走进学校,手把手向孩子们传授绒绣传统手工技艺。让孩子们在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亲身体验了“非遗”的技艺传承。2009年前后,为了寻找心灵手巧且愿意学习绒绣技艺的人, 牛国秀和女儿亲自骑车去村子里寻人来学习。尽管我都是免费提供针线和布供大家学习,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非常少。

纯手工绒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物种之一,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刺绣园中越开越艳的一朵奇葩。牛国秀表示会进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这种技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技艺的队伍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