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哪有什麼天才?掌握三大法寶,菜鳥也能逆襲成大師

成功不是天才的專利。

對很多人來說,天才只是少數人的頭銜,普通人沒法兒達到天才般的水平。莫扎特5歲就能譜曲,王陽明11歲就能出口成詩,貝克漢姆14歲就與曼聯簽約,李雲迪18歲就獲得了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張愛玲18歲就寫下了散文《天才夢》......他們都被貼上了天才的標籤,但他們的耀眼成績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天分嗎?實際上不管是莫扎特還是王陽明,他們生下來也是白紙一張。那麼他們是怎麼取得耀眼成績的呢,有沒有什麼辦法幫助我們彌補差距,讓我們也能成為行業精英呢?

哪有什麼天才?掌握三大法寶,菜鳥也能逆襲成大師

掌握三大制勝法寶,幫助你練就專家級的技能。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所謂的天才都來自於夜以繼日地刻苦練習。看過電影《摔跤吧爸爸》的朋友可能會記得,在印度男神阿米爾·汗飾演的爸爸的專業指導下,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接受了艱苦的摔跤訓練,最後兩個女兒都進入了國家隊,在國際摔跤比賽中奪得了金牌。如果沒有艱苦的訓練,兩姐妹最後就不會成為人生贏家。要想成功,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更多的要靠刻苦努力、掌握三大制勝法寶、練就專家級技能。

第一個制勝法寶是“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成功的關鍵在於後天的勤奮練習,而不是靠天賦。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行家裡手,練習量非常重要。那練習量需要達到多少才能成為專家呢?“一萬小時理論”認為,如果你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練習一萬小時。也就是說,按每天練習3小時、週六週日不間斷來計算,至少需要練習十年,一個人才有可能從行業菜鳥晉級為行業精英,在自己的行業裡擁有大師級的表現。

哪有什麼天才?掌握三大法寶,菜鳥也能逆襲成大師

是不是練夠了一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專家呢?那也未必,除了要花一萬小時進行練習外,我們還需要保證練習的質量。進行刻意練習可以有效保證練習的質量。“刻意練習”是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的一個概念。說的就是,我們在學習和練習的時候,需要認真、集中精力;學習的知識或者運動技能,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要選擇自己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學會的練習內容。所以說,刻意練習的關鍵就在於專注程度和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有些漫不經心的活動或者工作,乾的時間再長也成不了大師,就好比出租車司機開了幾十年的車,也無法和職業賽車手相提並論。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論你在做什麼,都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擾。以手機為例,手機只要一響,手機屏幕只要一亮,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把眼睛轉向手機屏幕,擔心會錯過一些重要信息,這種擔心叫做“錯失恐懼”。只要手機不離身,錯失恐懼就會導致我們的練習低效甚至無效。那麼如何提高刻意練習的專注程度呢?還是以手機為例,我們在進行刻意練習的時候,把手機調成靜音,手機屏幕扣在桌面上放,聽不到手機響,看不到手機屏幕亮,手機就勾不走我們的注意力了。

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也會影響刻意練習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練習方式來控制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比如,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嘗試尋找更好的練習方法,來練就超越自己當前水平的技能。舉個例子來說吧,著名的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在練高爾夫球的時候,會故意增加打球難度。他會把球狠狠地踩進沙子裡,在沙坑裡擊球,一次又一次地反覆練習,用這種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球技,讓每次練習都能有進步。再比如,軍事訓練中有一個必修科目,就是負重跑。揹著20公斤的重物,進行5公里跑,經過長期訓練,卸下重物就可以身輕如燕了。

哪有什麼天才?掌握三大法寶,菜鳥也能逆襲成大師

第二個制勝法寶是“建立有效的反饋”。有效的反饋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糾正錯誤、促進進步。有些活動的反饋會比較直觀、及時。比如開車的時候,我們收到反饋就很直接,車身歪了,我們就要馬上調整方向盤。但有些領域,反饋不會那麼及時和明顯。比如下棋,我們每一步走法和對手的走法都相互影響,下一步怎麼走棋存在很多種可能性,很難確定在20步棋裡,哪一步沒走好就會輸,哪一步走得好就能讓我們贏得比賽。那麼,對於這類反饋不明顯、不及時的領域,我們應該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饋環節呢?

找一個專業人士,從旁觀者的角度,指出我們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我們要清楚自己練習的每個環節,學會用排除法,在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準確判斷自己錯在哪裡,然後立刻改進。作者以自己打乒乓球為例,他自己打出的球隨意性很大,沒有規律,即使犯了錯,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個環節。所以教練讓他練習整齊劃一的擊球方法,每次擊球只需要變化一個動作,比如擊球高度,保持其他動作不變就可以了。這樣,如果沒擊中球,他能很快判斷出是哪個動作出了問題。

哪有什麼天才?掌握三大法寶,菜鳥也能逆襲成大師

第三個制勝法寶是“觸發並保持動力”。刻意練習的過程是很煎熬的,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導致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的主要原因是動力不足,要產生並保持動力並不容易。動力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一個特定事件的發生,可以激起我們追求某個目標的熱情。那這個特定事件就叫做動力的觸發點。產生動力可能是因為自己和傑出人物有某個相同點,比如同一天生日。美國心理學家沃爾頓和科恩做過一個實驗,參加實驗的學生看到自己生日和數學家是同一天,就容易認為自己和數學家挺像的,他們解數學難題的積極性會變得更強。

觸發動機容易,但要一直保持動力卻很困難。想要保持動力,需要改掉固定型思維模式,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是美國心理學家德韋克提出的兩個概念。德韋克認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高的,他們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不懈,專注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如果你不擅長做某件事,就算後天再怎麼努力也是白搭。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遇到難題時,怕冒險,傾向於選擇放棄努力。我們可以發揮語言的力量,把成功歸功於努力,比如說多誇獎別人的努力,而不是讚歎別人聰明,引導自己和被誇獎的人形成一種觀念,那就是通過刻苦努力可以獲得成功。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們改掉固定型思維模式,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哪有什麼天才?掌握三大法寶,菜鳥也能逆襲成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