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一、走向黃昏還是奮力破局

不同於招行、平安、浦發的活躍,華夏銀行近些年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年輕用戶大概難以想象,26年前的華夏銀行是如何含著金鑰匙出生,場面又有多輝煌。1992年5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了首都鋼鐵公司。緊接著,國務院賦予首鋼資金融通權,批准首鋼建立銀行。當年10月,華夏銀行在北京成立。12月,中國第一家由工業企業開辦的商業銀行——華夏銀行開業,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出席開業典禮並剪綵。

好漢不提當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繡。

26年過去了,華夏銀行不僅接連從股份行掉隊,今年更是被城商行第一梯隊的北京銀行反超,而上海銀行也緊逼不捨。市場並不震驚,輿論也較平靜,就像溫水煮青蛙,似乎這一切都在大家的預期之中。

二、在股份行墊底,被城商行趕超

四面楚歌——或許是華夏銀行2018年處境的最貼切形容。

城商行“領頭羊”北京銀行,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在淨利潤上反超華夏銀行。2018財報顯示,北京銀行今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166.27億元,超過華夏銀行的145.13億元。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上海銀行前三季度淨利潤也達142.76億元,直逼華夏。這意味著,華夏銀行面臨的不僅僅是長久以來在股份行墊底的尷尬,現如今還面臨城商行的兇猛追趕。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比起淨利潤絕對值的落後,更讓華夏銀行慌張的是淨利增速的大幅放緩。2018年初,華夏銀行就吃了閉門羹。今年一季度,華夏銀行以1.1%的淨利潤增速在26家A股上市銀行中排倒數第二。到了三季度,華夏銀行淨利增速持續惡化,慘遭墊底。

論賺錢能力,華夏銀行淨利潤增速頻繁墊底;論資產質量,華夏銀行的不良率居高不減。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從2013年到2017年,華夏銀行的不良率連續五年攀升,且該趨勢並未得到有效遏制。今年前三季度,華夏銀行不良率分別為1.76%、1.77%、1.77%,資產質量仍然承壓。對比來看,北京銀行前三季度不良率均保持在1.23%,上海銀行則從1.1%回落至1.09%,兩家城商行化解不良的壓力明顯小於華夏銀行。

華夏銀行為何不斷掉隊?說到底,在近些年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華夏銀行動作太慢,風格又過於保守。作為一家全國性股份行,華夏銀行的靈活性遠不及民生、浦發、平安等銀行。無論是零售業務大風口,還是金融科技創新,華夏銀行的佈局既緩慢,又缺乏特色。

業內曾流傳過這樣的段子:“零售看招行,同業看興業,小微看民生。”但提起華夏銀行,鮮有人能說出該行的鮮明特色。不溫不火、不好不壞的中庸風格,似乎成了華夏銀行的最大特色。

現如今的一切困境,本來有可能在德銀的十年戰略投資過程中有所改變。但華夏銀行,卻錯過了機會。


三、與德銀聯姻,卻錯失最佳時間窗口

三年前的寒冬,2015年底,華夏銀行時任第二大股東——德意志銀行決定撤資。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此番套現,讓德銀十年戰略投資賺走約150億元,收益翻三倍。而留下的華夏銀行,處境似乎更加尷尬了。“土豪”人保接盤成為第二大股東,更加強化了華夏銀行的國有背景。在第一大股東首鋼常年的國企風格浸泡下,華夏銀行從骨子裡已經喪失了活力的基因。

時間回溯到2005年,華夏銀行剛剛上市兩年。中國加入WTO才不久,正逐步放寬外資入華限制,疊加國有銀行改革如火如荼,華夏也毫不例外地在當年底引入戰略投資——德意志銀行。

事實上,這個時間窗口正是招行打造“零售帝國”的開頭,而華夏在和德銀“聯姻”之初也嗅到了這片新藍海。對華夏而言,這本應該是和招行站在統一起跑線上的難得機遇。2004年,招行時任行長馬蔚華力推零售作為轉型路徑,正式將發展零售業務提升到戰略層面。就在第二年,華夏銀行與德銀洽談戰投之際,合作範圍也涵蓋到了零售銀行、信用卡等業務。

2005年,華夏銀行與德銀簽署了包括《全面技術支持和協助協議》、《信用卡業務合作協議》等5個協議和《全面長期戰略合作備忘錄》,合作範圍包括技術支持與協助、信用卡業務合作、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零售銀行(如財富管理)等。在年報中,華夏銀行表示此舉為提高國際化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帶來新契機。同時,華夏銀行業明確指出,零售業務將成為商業銀行新的支柱型業務。

在接下來的五六年裡,德銀繼續增資,這正是外界對華夏抱有期望重要原因之一。“對於華夏銀行而言,提升估值水平的關鍵因素尚不在於引資,而在於引智。我們始終關注以德意志銀行為首的戰略投資團隊對於公司治理結構、業務轉型、管理水平方面的推動。”東方證券2007年一份研報分析指出。

到了2010年,德銀通過直接和間接所持華夏銀行股權已達17.12%,超越首鋼成為華夏銀行的第一大股東。首鋼坐不住了,一場股權爭奪大戰就此展開。2011年,華夏銀行208億元定增方案獲批,首鋼和德意志銀行均參與認購。德意志銀行認購後持股比例達19.99%,逼近外資持股上線。首鋼持股20.28%,奪回第一大股東寶座。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顯然,對華夏銀行而言,“引智”德銀實則是個偽命題。事實上,從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戰略投資中,不管股東排名如何變更,德銀對華夏銀行從未有過真正的實際控制權。德銀的戰投,本質上更像是純粹的財務注資,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影響十分微弱。

德銀改變不了華夏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沒能讓其與招行一起乘上零售大風口。最近三四年,在平安、民生、浦發大刀闊斧推進零售戰略時,華夏銀行的本土管理團隊也沒能激流勇進。


四、首鋼控制深入骨髓,高管動盪水平較弱

“華夏銀行的管理團隊不行,很多高管都是首鋼直接派下來的。”一位業內人士直言不諱。

成立之初,華夏銀行就被業內人喻為“首鋼的銀行”,甚至是首鋼的財務公司。華夏銀行與首鋼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為首鋼提供的關聯貸款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華夏銀行幾大股東之間關係複雜,股東與高管之間也有很深的利益糾葛。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財新網在2005年就曾報道過,歷史上董事長與行長間的矛盾,在華夏銀行內部早已不是秘密。以華夏銀行第四大股東山東聯大集團為例,1995年華夏銀行改製為股份制銀行時,聯大就投資3億元入股華夏銀行,以12%的股份名列第四大股東。但聯大從華夏銀行總行和濟南分行先後獲得大量貸款,到2005年還有近5億元貸款餘額,從2000年以後就只能償還利息。

從2018半年報來看,今年上半年,華夏銀行向關聯公司發放的貸款餘額為人民幣89.56億元,佔該行貸款總額的0.61%。其中,仍在履行的3000萬元以上貸款,第一大股東首鋼系關聯貸款餘額合計84.36億元,仍佔大頭。

“華夏銀行是首鋼發起的,早期國有企業氛圍很濃,等級觀念較強。制度體系健全,穩健為主。但是同樣有弊端,就是擴張市場規模時阻力較大,流程繁瑣。產品、管理、技術等創新不足。所以在快速擴張的時候,沒有把握好時機。”一名十年前在華夏銀行工作的人士感慨道。

首鋼對華夏銀行的絕對影響力,仍四處可見。國有控制權過強,限制了華夏銀行的市場化進程與經營靈活性。這些年,管理團隊的動盪,更是加劇了華夏銀行的公司治理難度。

2015年,在第二大股東德銀撤資“離婚”之際,華夏銀行副董事長方建一、副行長黃金老等多位高管先後因退休、跳槽等原因離職。該退的退,該走的走。2017年,在位10年的行長樊大志在被提名華夏銀行董事長人選後閃電辭職,“板上釘釘”的人事任命隨即泡湯。經歷了短暫的群龍無首局面後,華夏銀行迎來了新的領導班子:原北京國際信託董事長李民吉出任華夏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原北京農商行行長張健華出任黨委副書記、行長。

“戰略模糊或是不準備,加上管理水平低,三五年就能把一個銀行搞垮。”一位國有大行資深人士這樣總結銀行經營。遺憾的是,華夏銀行兩樣都被說中。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股東層面沒有外資制衡、新的領導班子上任不足兩年、業務經營常年缺乏亮點,華夏銀行已是積重難返。

未來,華夏銀行是將走向黃昏還是奮力破局?市場翹首以盼。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長春,鍾亮,

曾經的追風少年,依然在追逐夢想!

現在出品:鍾亮私人定製手工皮鞋。

不論腳型如何,都可以量腳定製

只要提供款式,都可以來樣定製

價格親民,質量好,款式一樣

為你的腳做一雙舒適的鞋!

聯繫方式:18088671330

路邊社:四面楚歌,華夏銀行何以破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