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泰興一9歲男孩被母親打後身亡:疑因弄丟手機》。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標題就令人驚愕,新聞裡面的細節描述就更令人髮指。

類似的新聞其實不少見,到網上一搜就能看到不少打罵、體罰孩子的事件。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有打孩子的行為,只是不會這樣極端。

今天就來聊聊打孩子這個事,看看我們到底有什麼理由打孩子。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一,生活不順心

像這個案子裡的媽媽,攤上了個人渣丈夫,這很不幸,她把對丈夫的恨全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三天兩頭的打。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生活、情感、工作上遭遇的挫折和不幸的怨氣,都宣洩在弱小的孩子身上,

孩子就像個化糞池一樣忍受著這些情緒垃圾。

生活中遭遇倒黴、不幸是常見的,我們要麼認栽,要麼解決問題。

就好比,掉糞坑裡了,要趕緊麻溜地爬起來,回家洗洗乾淨,該幹嘛幹嘛,

而不是對著糞坑吼,“你怎麼全身都是糞!”

生活有困難的一面,艱辛的一面,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二,傳統教育影響

我們的傳統教育裡,從家庭到學校,暴力是常規手段,不然不會有豫章書院這類事件的發生。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弟子規》裡就有“撻無怨”,意思是父母可以隨意打孩子,孩子即使捱打,也不可以有怨言。

我們國家有過幾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傳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令臣死,臣不死為不忠,父令子亡,子不亡為不孝,宣揚的是一種愚忠愚孝的奴才式服從。

兒女要對父母無條件服從,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處置,用武力來制約孩子,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多數人都是有人權意識的。

孩子雖小,但也是獨立自由的人,年幼時依賴於父母而生存,

這只是生命成長過程中暫時的狀態,不能因為有這樣的表現形式就把孩子定為附屬品。

不能因為我們是養育著,就可以隨意侵犯孩子的身體。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三,打是親罵是愛,打是為了孩子好,只要是“適當”的就可以

最廣泛的欺凌其實在家庭裡,而且被粉飾為愛和教育。

打孩子讓他害怕、恐懼、憤怒,這些負能量不可能滋養人,教育人。

如果打是親罵是愛,那豈不是不愛更好?

孩子處於外力施壓的被動狀態也難以省,起不到“好”的效果。

很多媽媽認為打老婆的男人是混蛋,但打孩子的媽媽是好媽媽,這個邏輯怎麼也說不過去。

另外,什麼是適當?怎樣界定?

我們認為是適當的,孩子的想法呢?

受影響的是孩子

----他人用什麼來測量心中的感受?又如何判斷這個感受對來說是適當的?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認為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把父母和孩子放到了對立面,認為孩子的搗亂一定是要糾正的不良行為。

一味的站在對立面看不順眼,是我們的控制慾太強,跟孩子較勁,一定要孩子服從自己,否則就覺得顏面掃地。

這世上沒法溝通,跟我們作對,總把我們氣個半死的人多了。

同事,領導讓你氣得乾瞪眼,鬱悶抓狂時,怎麼不去扇他兩巴掌呢?

其實,孩子的很多“搗亂”行為,一方面是好奇心驅使下發展自我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某些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

如果我們耐心傾聽,好好商量,適當滿足,孩子得到尊重,還會惡意挑釁嗎?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五,孩子犯事,打他是為了讓他長記性

魯道夫·史坦納說過一句名言: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很多父母不喜歡被為難,而打是最簡單、最容易的。

憑藉自己長者的權威和大力氣,“舉手之勞”就可以讓孩子服服帖帖,5分鐘見效。

打孩子確實會讓他長記性,這個記性源自被打產生的恐懼,他害怕父母,害怕再犯錯,更深層的,害怕做自己

製造這恐懼是自己最親的父母,這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繼而失去對整個環境的信任。

長期被打得孩子懦弱、自卑、孤僻,從小就要學會對“權威”察言觀色、惟命是從。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六,今天你不打孩子,明天孩子就打你

我們都見過類似這樣的新聞:

《10歲男孩連續飛踹媽媽5腳,就因不讓他玩手機》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14歲女孩當街連扇父親十餘個耳光》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看到這樣的新聞,社會就一邊倒地道德評判,甚至說今天你不打孩子,明天孩子就打你。

可是懂一點心理學的就知道,這樣的孩子是自控力差。

自控差的孩子不是天生的,是後天養出來的。

我不清楚這些沒自控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打教不會他們自控。

用失控教人自控,這邏輯本身就荒謬。

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弗大學的共同研究發現,長期經受體罰的孩子,不僅智商容易降低,自控力、判斷力也會不足。

而自控力差的孩子將來會成為自控力差的成年人,當他們有了孩子,也會因為自控力差而打罵自己的孩子,暴力基因就這樣一代代複製下去了。

總是被打得孩子更易暴躁,行為有攻擊性,比如,虐待小動物。

小時候經常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更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因為從父母的行為裡學到

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攻擊。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可以說,正是因為今天你打了孩子,所以明天孩子才打你。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或者說得再難聽些,“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很多問題不是在那個當下就顯現,而是隱蔽在深處,慢慢積累著。

就是說,加上時間這個維度,我們不知道惡果的種子是什麼時候種下的,不知道自己要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得還,到了還的時候也不明白為什麼。

整個過程我們都處於不自知的狀態。

不自知,多可怕。

正如很多父母打孩子時會說,我就是被打大的,有什麼關係。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七,我知道急躁不好,但我管不住自己怎麼辦?

管不住自己是自控力差,我們從小到大受過很多教育,可情緒管理這個重要課題卻從沒學過,

雖然我們總是喊著情商很重要、非常重要。

我認識一位優秀的媽媽,對我說過她管理情緒的經驗:

有時她在單位遇到糟心事,心情不好,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對家人說,

“我今天…….你們如果看到我拉著臉,說話沒好語氣,多擔待點。

這跟你們沒關係,是我心情不好……”

那時她女兒上初中了,已經很懂事,就會過來關心她,安慰她。

這樣既拎清了界限,尊重他人,又讓孩子學到了高情商,懂得體諒人。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我女兒看過《頭腦特工隊》這部電影(點擊可跳轉),她知道人生氣了是因為大腦裡的怒怒來了。

有時我對她發脾氣,她就會說:

“媽媽,你的怒怒來了。”

她一句話就點醒了我,

“是啊,我生氣是因為我的怒怒來了,我的怒怒是我的,跟你沒關係。

我要去安靜下,等怒怒走了我再來。”

成年人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讓一個孩子來負責,這沒道理。

我們可以生氣,也可以表達生氣,但不等於說,“我很生氣所以我可以越界侵犯你”。

按照這種“我情緒激動我有理”的邏輯,那也可以說,我弱我有理,我老我有理,我窮我有理……

孩子讓我們生氣,除了打罵,就沒有別的解決方案?大把。

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動心思。

男孩弄丟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拿什麼拯救你,不能自控的家長

希望我們能更多地去了解孩子,按生命的成長規律去養孩子,而不是任意扭曲

買盆花回家養,我們也要查查是喜陰還是喜陽,幾天澆一次水,按照植物的生長習性來養,何況養一個人?

常在網上看到有人算如今養一個孩子多麼多貴,

確實,養好一個人是很“貴”的,這裡的貴,不僅是金錢成本、時間成本,

更多的是耐心、精力、心思……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這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貴的。

奢侈品為什麼貴?

因為從設計到製造,到推廣營銷都凝聚了更多人力物力成本,還有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出來的品牌影響力,當然貴。

我們想養出個“奢侈品”,還是“廉價貨”?

這取決於我們使用珍貴的愛的養料,還是便宜的“速成”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