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國醫焦樹德:治療口眼歪斜的正顏湯

國醫焦樹德:治療口眼歪斜的正顏湯

導讀:焦樹德是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之一,“中醫學術泰斗”。老先生的《中醫內科》《用藥心得十講》在中醫界無人不曉。本文介紹老先生治療口眼歪斜的經驗方


國醫焦樹德:治療口眼歪斜的正顏湯

荊芥9克、防風9克、全蠍6~9克、白殭蠶10克、白附子6克、蜈蚣2~3條、白芷10克、鉤藤20~30克、葛根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炙山甲6克。

功能:散風活絡,化痰解痙。

主治:中風病中絡證。風邪中於面部絡脈,顏面不正,皮肌麻痺,口眼歪斜,漱水外漏,唇不能撮,眼閉不合等。適用於西醫學的顏面神經麻痺病。在服藥的同時,還可將藥渣用毛巾包裹,熱敷患部。

組方醫理:本方以荊芥祛散皮裡膜外之風,且兼入血分,防風宣表祛風,兼散頭目滯氣,供為主藥。

全蠍入肝祛風,善治口眼歪斜,白殭蠶祛風化痰,其氣輕浮,善治面齒咽喉等上部之風痰結滯,白附子祛風燥痰,引藥力上行,善治面部百病,合全蠍、殭蠶為治口眼歪斜名方牽正散,再配白芷芳香上達,入陽明經(其經絡走頭面部)散風除熱,鉤藤祛風舒筋,清心涼肝,蜈蚣祛風止痙(中醫認為健側痙急、患側緩軟,故口眼歪斜),以加強藥力共為輔藥。

葛根輕揚升發,入陽明經,解肌開腠,以利風邪外達;紅花、桃仁活血散結,以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共為佐藥。

炙山甲通行經絡,引藥直達病所為使藥。

諸藥相合,共成散風活絡,化痰解痙,善治顏面不正,口眼歪斜之有效方劑。

國醫焦樹德:治療口眼歪斜的正顏湯

加減運用:

兼偏頭痛者可加生石決明20~30克(先煎)、蔓荊子10克、川芎6~9克。舌苔黃,口鼻發乾,咽部微痛,口渴者,可加生地15克、玄參15克。急躁易怒,胸脅悶痛,脈象弦數者,可加炒黃芩10克、香附10克、生白芍12克。大便乾結,數日一行者,可加全瓜蔞30克、酒軍3~6克、枳實10克。

“此方主用於中風病中絡證,與西醫診斷的顏面神經麻痺相符合。如屬腦血管病造成的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之症,即中醫學所說的中風病之中經、中腑、中髒諸證中所出現的口眼歪斜,則非單用本方所能治療,須根據證候需要在辨證論治的方藥中適當結合本方一部分藥物進行全面治療,不能單用本方治療。

國醫焦樹德:治療口眼歪斜的正顏湯

驗案舉隅:孫某某,女,50歲,1981年5月初診。主訴近來工作忙,家務又累,心中有急火,有時貪涼而受風,突於3天前早晨出現漱口時在口角漏水,經照鏡一看,發現右口角下垂,右眼不能完全閉合,口眼向左側歪斜,右側面部略感皮膚髮厚(不仁),較前不靈敏,即速去某大醫院診治,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囑做電療。次日又去針灸治療,已扎針2天,口眼歪斜不見好轉,特來診治。

詢其大便較幹,二三日一行。小便尚調,口略渴,不引飲,月經已停。舌苔薄微黃,脈象弦細滑略數。四診合參知為操勞過度,性急而肝熱,貪涼爽而受風,致發中風病,幸風邪未深入,僅中於絡脈,發為中絡證。治擬散風活絡,清熱熄風。

處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殭蠶10克,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全蠍9克,蜈蚣2條,紅花10克,炙山甲6克,鉤藤30克,炒黃芩10克,全瓜蔞30克,菊花10克,水煎服,7劑。另囑用濃茶水調白芥子粉為稀糊狀,攤紗布上(薄薄一層),貼敷患側(癱軟的一側),夜晚敷上,早晨去掉。隔一兩天用1次。

二診時,面歪明顯好轉,大便通暢,上方改蜈蚣為3條,加皂刺6克,又進7劑,外用藥同前。

三診時,面部已基本看不出歪斜,只在大笑時口略向左偏。舌苔已不黃,脈已不數,上方去菊花、瓜蔞,加丹參15克,又服12劑,完全治癒。

國醫焦樹德:治療口眼歪斜的正顏湯

本文摘自《方劑心得十講》,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作者焦樹德。


我是中醫老劉,臨床經驗30年,專注分享正統中醫知識!

健康問題可評論提問,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