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治療關鍵點

  • 阻止或逆轉肝臟損害
  • 治療併發症(慢性膽汁淤積和肝衰竭)
  • 最終進行肝移植

首先應戒酒及停用所有肝毒性藥物,熊去氧膽酸(15mg/kg,每日1次,口服)能減輕肝臟損害、延長生存和推遲肝移植。大約20%患者經熊去氧膽酸治療≥4個月而無生化指標改善,預示著這些患者可能病情嚴重,數年內需要進行肝移植。其他藥物雖可緩解肝臟損傷但不能改善總體臨床結局,其應用尚存爭議。

口服消膽胺,每天2次,每次6~8g,可控制瘙癢症。這種偶聯陰離子的藥物能夠結合膽鹽,因此會加重脂肪吸收障礙。長期消膽胺服用需考慮補充脂溶性維生素。消膽胺可導致熊去氧膽酸的吸收減少,故二者不宜同時服用。消膽胺還可以減少各種藥物的吸收;如果患者服用可能受到影響的任何藥物,他們應該被告知服用消膽胺前後3小時之內不要服用此藥。

部分患者在熊去氧膽酸或紫外線治療後瘙癢也可減輕,無效者可謹慎給予利福平或鴉片拮抗劑納曲酮試驗性治療。

膽鹽缺乏所致的脂肪吸收障礙可以考慮補充鈣和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有骨質疏鬆時除補充鈣和維生素D外,還需進行負重練習、二磷酸鹽類或雷諾西酚等治療。疾病晚期則針對門脈高壓或肝硬化進行治療。

肝移植有較好的療效,指徵為出現失代償肝病表現(包括無法控制的靜脈曲張出血、難治性腹水、難以緩解的瘙癢和肝性腦病)。肝移植後一年的生存率>90%,5年生存率>80%,10年生存率>65%。肝移植後抗線粒體抗體仍持續存在。PBC患者在移植後前幾年的複發率為15%,10年後>30%。迄今為止,肝移植後PBC復發呈良性經過。肝硬化鮮有發生。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治療關鍵點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PBC)關鍵點

  • PBC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膽汁淤積性肝病是由小膽管的自身免疫攻擊引起的,而且幾乎完全發生在35歲到70名婦女。
  • PBC進行至終末期一般在15至20年以上。
  • 如果患者有不明原因鹼性磷酸酶和GGT升高,但很少的轉氨酶異常,尤其是如果他們有膽汁淤積的全身症狀(如瘙癢,骨質疏鬆症,維生素D缺乏症)的表現,需要懷疑PBC。
  • 檢測IgM和抗線粒體抗體,(排除肝外膽道梗阻)和肝活檢。
  • 停止使用肝毒素(包括酒精),並熊去氧膽酸,其可以延遲移植的需要。
  • 移植的適應症為失代償性肝病(不能控制的靜脈曲張出血,頑固性腹水,頑固性皮膚瘙癢,肝性腦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