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記者調查丨潞安“明星”煤制油項目身陷債務泥潭

記者調查丨潞安“明星”煤制油項目身陷債務泥潭

潞安集團

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改變全球潤滑油市場格局——作為潞安集團旗下一家專注於新型煤化工技術的四級公司,山西潞安納克碳一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潞安納克”)成立之初便被集團貼上一個個耀眼的標籤。

然而,這家被潞安集團寄予厚望,同時備受業界關注的創新企業,近日卻被爆出重重“異象”:公司投建的煤制油項目拖欠逾億元工程款長達3年,且一度被質疑存在環評未批先建、關聯交易比例高等一系列問題……

集團“特事特辦”的重點項目

2013年9月,潞安集團全資子公司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下稱“潞安煤基油”)與民營企業上海納克潤滑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納克”)各出資2500萬元,註冊成立了潞安納克。

時至今日,潞安納克在煤制油行業已是一家無人不曉的企業。行業的高關注度源於其成立之初在山西長治投建的一個煤化工項目。該項目設計年產4萬噸合成基礎油和2萬噸環保溶劑油。

據潞安納克董事長張一波介紹,4萬噸的合成基礎油中包含2萬噸PAO(聚α-烯烴)及2萬噸其他產品,目前實際建成規模僅為年產1萬噸PAO和2萬噸環保溶劑油。張一波口中的PAO正是生產“合成潤滑油”的核心原料,而“合成潤滑油”替代“礦物潤滑油”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高端潤滑油行業大勢。

有預測稱,我國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潤滑油消費國。但因PAO生產工藝和產品長期由美孚、英力士等國外企業壟斷,且產能有限,我國“合成潤滑油”發展“卡脖子”問題凸出——截至2016年,我國“合成潤滑油”的市場佔比不足1%,遠低於日本20%、歐美10%—15%的比例。

潞安納克煤制油項目有望扭轉這一被動局面。據記者瞭解,目前全球市場上的PAO年供應量大約為60萬噸,而我國每年的需求量在3萬—4萬噸之間。換言之,若潞安納克煤制油項目按照設計規模滿負荷運轉,可滿足國內約一半的PAO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項目的高質量運轉,對於我國PAO生產工藝乃至“合成潤滑油”行業發展的價值不止於此。

潞安納克煤制油項目分兩期建設,工程總造價在3.8億—3.9億元之間,首套裝置2014年開始試運行,並於2015年6月投產,項目於2015年11月全部投產。

潞安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晉平在項目投產1年後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目前市場上只有5家外企掌握PAO的生產技術,他們還不轉讓。潞安集團是全球第一家以煤炭為原料生產PAO的企業,以此調和而成的潤滑油品質可以達到同類進口產品水平,利潤很可觀。”

在此之前,PAO的主流製取原料是原油提煉物,而潞安納克是全球第一家基於煤炭提煉物生產PAO的公司,潞安集團由此堅信這將“改變全球潤滑油市場格局”。據潞安集團內部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該項目PAO產量近7000噸,與2萬噸的設計年產能仍有較大差距。

在潞安納克總經理、上海納克副董事長吳躍迪看來,無論從產業思路、技術突破層面,還是從合作模式層面考量,潞安納克的成立都是一種創新,並被潞安集團列為產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別看只是潞安集團下屬的四級公司,但該項目受重視程度很高,甚至集團高層領導直接過問,可以說是‘特事特辦’。”

環評未批先建、關聯交易比例高遭質疑,並被爆長期拖欠工程款

但這個炙手可熱的“明星”項目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卻是個“問題少年”: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2014年已投入試運行的項目,直至2015年6月才獲長治市環保局《關於山西潞安納克碳一有限公司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覆》,且試運行啟動後仍未完成試生產手續辦理;

同時,潞安納克使用的土地屬於股東潞安煤基油、核心專利技術屬於股東上海納克,而80%以上原材料採購也由潞安煤基油供應,而潞安煤基油、潞安集團是公司主要銷售對象之一。有人質疑,這一系列關聯關係會影響公司獨立性。

最新問題則來自與工程方的債務糾紛。“本是雙方白紙黑字的約定,但從預付款起就未按期支付,步步欠、步步拖,期間與潞安方面多次溝通無果。”中國化學(6.470,-0.03,-0.46%)工程第十四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中化十四建”)負責人告訴記者。據瞭解,中化十四建承擔了潞安納克項目一期和二期建設施工,共涉及工程款超3.39億元,是潞安納克目前欠款金額最高的債權方。

中化十四建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合同的相關內容:“工程款應分期支付,主要由20%的預付款、進度款、尾款、保證金四部分組成。進度款根據每月的實際進展支付,機械竣工後付清總金額的80%;竣工結算後由第三方進行驗收,雙方確保無誤後按工程總額的95%結算;剩餘5%作為質保金,1年後另行支付。”

“早在2015年7月31日,我們就已如期完工並交付,如今整整3年過去了,卻仍有1.5億元工程款項未付。建設期間,迫於無奈我們只能自行墊資施工,即便按月息1%計算,每年僅利息就接近2000萬元,長此以往如何承受?”上述負責人在7月中旬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迫於工程款拖欠導致的資金壓力,中化十四建曾分別於2017年8月、2018年2月向山西省人民政府、潞安集團發去《關於懇請建設方支付工程款解決施工企業生存危機的報告》,希望上級單位出面協調。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報告》中寫了這樣的內容:“我司墊付的資金已遠遠超出一般企業所能承受的限度。巨大的欠款壓力,不僅讓我司瀕臨絕境,也直接讓數百個民工家庭的生存無以為繼。希望給施工企業一條活路。”

據記者瞭解,報告發出後,經多方協商,潞安納克口頭承諾以每月500萬元的形式,分期支付剩餘款項,2年內全部還清。“今年4-6月我們均如期收到了500萬元,但7月只收到了350萬元,對方說剩下的150萬元讓我們再等等。”8月13日,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

雙方各執一詞

中化十四建的遭遇並非個案。

據記者瞭解,關於潞安納克項目,訴諸法律或公開可查詢的債務糾紛還涉及上海歐通電氣、安徽電纜等企業。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稱:“據我所知,有些小供應商覺得維權成本過高,並未走法律途徑。”另據張一波介紹:“潞安集團還曾以‘內部借款’的形式,支援潞安納克1.385億元。”以此估算,潞安納克目前至少欠款3億元。

“目前項目整體經營狀況是很好的。不然我們怎麼能每個月還四五百萬。”潞安納克銷售部部長張某坦言,“除了公司日常開銷,80%的錢都在償還工程尾款,相當於每月盈利都用來還債了。”

據此推算,目前潞安納克月利潤約625萬元,年利潤則高達7500萬元左右。據《證券日報》報道,上海納克此前向潞安納克承諾2018年利潤達到5800萬元。換言之,項目實際運行情況遠好於預期,利潤額或比預期高出30%以上。

但談及拖欠中化十四建的這筆最大款項,7月下旬記者到訪潞安納克時,張某的說法卻與中化十四建負責人大相徑庭。“其實,2015年完工的只是主體工程,至今仍陸續有一些小項目在建,二期也在調試中。對化工企業而言,調試周期動輒2—3年,因此工程並不能算完全竣工。況且,竣工要有第三方出具的驗收報告,至少我沒有見到。”

對此,張一波也表示認可。但潞安煤基油官網5月14日發佈消息稱,項目的主體工程及配套環保工程已於今年4月1日全部完成。

張一波表示,作為全國首套同類型裝置,無論潞安納克自身還是中化十四建都無操作先例,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期間必然充滿變數。“因此,雙方也沒有明確約定建設工期、付款方式等,只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協商。”而對於所謂“主體工程”完工3年、未結尾款超總工程款1/3的現狀,張一波一再強調“這是正常的”。

“目前所有的工程都已竣工,不然他們怎麼會正式投產?另外,包括建設週期、付款方式、竣工驗收證書等細節,所有內容均寫在雙方蓋章的合同中,怎就成了邊協商邊做?”

為證明自己的說法,上述中化十四建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建設工程採購、施工總承包協議(編號:SH2014042501)》《單位工程竣工驗收證書》《工程結算審價報告》等多份書面材料,並向記者強調展示了這樣的合同內容:“二期工程計劃歷時258天,建設週期為2014年1月16日—9月30日”;“承包人提交竣工結算文件的期限: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60天內”;“發包人審批竣工結算文件的期限:收到承包人遞交的竣工結算文件後90天內完成審核”。

該負責人還進一步聲明:每份竣工驗收報告上,建設單位(潞安納克)、施工單位(中化十四建)及設計單位、監理單位都已分別蓋章,落款處都有相關負責人簽名。

對此,記者再次聯繫潞安納克方面,對方以“內容敏感”為由多次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一位接近潞安集團的人士告訴記者,消極應對債務問題是潞安集團的慣常做法。“集團內部流傳著兩個說法,一是潞安即使欠款,也從來沒有支付利息的習慣;二是集團主要負責人明確表示,維護穩定運行是第一位的,誰因要債而鬧事,誰就進入潞安‘黑名單’。”

項目伊始即存資金“隱患”

北京某知名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律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債權債務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即便訴諸法律,後期仍可能出現“執行難”的問題,導致債權人拿不到錢。“現階段的有效做法是要求潞安納克兩個股東站出來提供擔保,即便日後真的還不上錢,起碼也有‘兜底’。”該律師稱。

據潞安集團一個核心部門的人員向記者透露,雖同屬潞安集團,但“指望潞安煤基油出錢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於“煤基油公司自己都欠了上百家企業的錢,目前已無信用可言”。

作為另一股東,上海納克提供擔保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吳躍迪直言,從法律角度說,兩家公司各佔一半股份、債務共同分擔,但管理、財務、法務等日常運營均由潞安煤基油承擔。“除少量決策、審批外,上海納克目前基本不參與事務管理。也就是說,除了2500萬資本金以外,我們主要是以技術授權的形式參與項目,相當於我們就是一個做研究的民營企業,逼死也拿不出錢來。此前對方就希望我們增資,但我們實在沒錢,所以就沒有增資。”

吳躍迪進一步坦言:“原始註冊資本只有5000萬元,後期僅工程建設就用了約4個億,如沒有其他支持,項目根本建不成。”

所謂“其他支持”,指的是來自潞安集團的“內部借款”。除了潞安集團以內部借款的形式給予潞安納克的1.385億元資金支持,據吳躍迪透露,後期所有項目設備的調試、維修及其他開支,都是潞安集團以借債的形式在提供。“目前,環保溶劑油已經達產,如果沒有大的變數,今年底PAO也有望達到1萬噸/年的生產能力,但面對鉅額負債,即便按期投產短期內也很難償清債務。”

值得注意的是,據吳躍迪透露,在身陷債務泥潭的情況下,原神華集團已與上海納克展開密切接觸,希望發展這項“頗具潛力”的技術,“這一舉動讓潞安方面感到緊張。”(中國能源報)

鹽阜網發佈的信息,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鹽阜網無關,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您若對該稿件由任何懷疑或質疑,請與鹽阜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