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生育基金”專家之辯:強迫繳納不可取 首先要生育自由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 梁希理)昨日,一篇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文章因建議徵收生育基金而引發網友熱議。

這篇署名為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學者張曄、劉志彪的文章預測,在未來二三年內,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必然面臨斷崖式下跌。文章由此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並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文中還談及了多個建議,但“設立生育基金”的觀點成為網友輿論爭議的焦點所在。

“生育基金”专家之辩:强迫缴纳不可取 首先要生育自由

有網友認為這種繳納生育基金的方式等同於變相收稅,並質疑“為何不給多生的人補貼獎勵,卻要收錢。”

還有不少聲音認為,當下不願生、不敢生的原因在於生育成本太高、生育環境品質未有保障,“孩子既不是工具,也不是緩解老齡化的武器。而不解決醫療住房食品安全問題,把孩子生下來感受這世間的苦嗎?”

也有90後的年輕網友調侃道,“90後有幸趕上催生的VIP包廂。”

低生育率卻“不想生” 生育誰說了算?

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育觀也在隨之變化。而這也形成了一邊是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另一邊卻是生育率下降的冰火兩重局面。

有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15歲—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其中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近600萬人。與此同時,我國婦女初婚和初育年齡呈現不斷推遲趨勢,婦女生育意願也有所下降。

生育,既是個體家庭生活的具體事項,但也涉及宏觀層面的社會議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日曾發文評論:面對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不重視二孩生育問題,中國的良性發展將會呈現不可持續性。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四室主任談志林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社會發展當然需要促進生育,但應當尊重人們生育意願,強迫式的繳納生育基金並不可取。“生育是每個人的正當權利,不生育也是正當權利。”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陳秋霖告訴未來網記者,鼓勵生育的政策應慎重考慮,第一步首先就是生育自由的問題,“因為每一種干預都容易產生扭曲。”

在《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看來,不尊重生育意願的做法會導致生育率的降低。他向未來網記者表示,“這種設立生育基金的做法,其實就是過去一些地方實行的強制繳納‘不超生保證金’(絕經後才能領取)和社會撫養費的思路一致,將強制少生,轉變為強制多生。這不但侵犯人權外,而且會降低生育意願和生育率。”

繳納生育基金褒貶不一 個人掏錢還是政府買單?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出河南柘城縣啟動撫養費徵收工作,再次引起了人們對社會撫養費的關注。所謂社會撫養費,是指為調節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環境,適當補償政府的公共社會事業投入的經費,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徵收的費用。

在社會生育率不斷降低、生育意願改變的背景下,徵收社會撫養費的懲罰手段顯然與鼓勵生育的意願不相符合。而這一次的“繳納生育基金”,則使一些人質疑收費形式所帶來的反向作用。

而兩位學者在文中這樣提到,“生育政策剛轉型就實施減稅或財政補貼,不符合經濟效率的原則。”中青報評論員曹林在個人公眾號上撰文評論,抑制生育的“社會撫養費”還沒退出舞臺,就急於建議“讓40歲以下公民繳納生育基金”,這急彎轉的,真不怕閃著腰啊!不讓生,是收費;催著生,也想收費,隨時想著收錢,正反都是收費,真讓人很反感。他認為,徵收生育基金在降稅減費的大背景下,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收費。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有必要設立生育基金,並由國家買單。

通過個體、家庭“買單”來“鼓勵生育”的方式難被民眾認可,而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光遠也在《強制繳納生育基金這種想法究竟是蠢還是壞?》中表達了個人看法:鼓勵,應是國家來買單。“當人口出現斷崖式下滑的時候,一切都猝不及防,但應該立即行動。我說的鼓勵,是國家來買單,是國家承擔生孩子的成本。我其實一直特別擔心,有人會想辦法把這個成本轉嫁到個人頭上。”

認同有必要設立生育基金的還有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他在接受騰訊財經採訪時表示,生育基金的錢不該從老百姓的工資里扣,國家前些年徵收了許多社會撫養費,應該把那部分錢拿出來設立生育基金。“我的總體觀點就是,從文化的角度,國家應該鼓勵生育,不鼓勵不生育,所有的政策都應該圍繞著這一個核心。國家免費提供奶粉和尿不溼,當然會降低養育孩子的成本,自然就會起到鼓勵生育的作用。”

他建議從“免費奶粉”開始鼓勵生育,並給予生育的母親帶薪產假,托幼園所免費。

提高生育率不能靠小打小鬧 需要綜合改革

可以看到,針對“設立生育基金”的議論中多見網友“不敢生”的想法,“生育成本高、醫療水平和食品安全有待提升”等都是“不敢生”的現實原因。

有網友就此吐槽,“不解決醫療住房食品安全問題,把孩子生下來感受這世間的苦嗎?”

談志林認為,促進生育就要為生育創造良好的環境,生育的質量和兒童未來都需要良好的環境保障。“在兒童成長福利、家庭福利角度我們國家還要加強和擴展,目前來看,我們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他強調,這不是個人問題,是社會問題,國家負有責任。

要提升生育率,易富賢向未來網記者強調,不是靠這種小打小鬧就能解決人口問題的。“需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權,將人當人看,大刀闊斧對經濟、政治、社會、衛生、文化、教育、倫理、城市規劃等進行綜合改革,才能有效提升生育率。”

陳秋霖推測,當前中國正面臨的老齡化危機是這篇文章的基本邏輯出發點。但他同時也認為,儘管少子化是導致老齡化危機的原因之一,但是鼓勵生育究竟能增加多少生育,並不是有很大把握。他認為,應對老齡化挑戰也不能簡單看人口數量,人口質量的提高、健康水平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