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濰坊:“南”風正起新潮湧 高新發力正當時

中國山東網濰坊7月30日訊(通訊員 聶玉金 周錦江) 7月5日至8日,四天三省,山東省黨政代表團南下蘇浙粵“取經”,成為全省幹部群眾持續關注的焦點;7月13日,濰坊市委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向全市傳達“南行”精神,釋放出全市全面解放思想、敢闖敢試的信號。

7月18日至20日,三天兩省,高新人沿著山東省黨政代表團的足跡,赴浙江、江蘇學習,在思想深處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濰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初寶傑率區內各部門單位、各街道、各園區主要負責同志一行30餘人,開始了這為期3天的南行學習。

向浙江學什麼——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只管茁壯成長

浙江是全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的熱土之一,經濟發達、思想超前、互聯網企業雲集是這裡的關鍵詞。

7月18日上午,高新區黨政考察團首站來到了最能代表浙江創新力量的地標——位於杭州餘杭區的“夢想小鎮”。這個佔地僅3平方公里的小鎮,從提出構想到現在不到4年,便集聚創業項目1416個、創業人才13400名,136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融資總額達94.25億元。是名副其實的浙江乃至全國的特色小鎮經典樣板。

成長速度令人驚歎,驕人的成績背後是什麼?

每天清晨,眾多有夢想的年輕人身背電腦包,匆匆進入辦公樓,開始一天的打拼。將全部身家“押”在這裡,創業者們更看重的是創業初期,這裡有免費的辦公場地和各類優惠補貼,讓他們更輕鬆地放手一搏。小鎮的50多家孵化器,全部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市場化運營,專業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大到運營、融資、推廣,小到會議室租賃、免費停車、員工子女就學,企業提出的需求在這裡有求必應。

另外,夢想小鎮匯聚了人才、資本、孵化器、媒體、合作伙伴等各類資源,創業者們能方便地接觸到投資人、創業導師,輔導精準定位產品、快速開拓商業渠道,良好的創業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前來這裡,小鎮也成為全國創業者心中的“聖地”。

浙江創新看杭州,杭州創新看濱江。濱江即杭州高新區(濱江),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調整高新區和濱江區管理體制後,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體制。許多人對於杭州高新區比較陌生,但是網易、阿里、華為、諾基亞卻是眾所周知,這一個個全國乃至全球響噹噹的名企均雲集於此。杭州高新區面積在全國十大高新區中最小,但“GDP邁入千億元俱樂部”“全省首創”等標籤,在杭州高新區的“成績單”上,屢見不鮮。

18日下午,考察團抵達杭州高新區,一組數據震撼了在場的每一位考察團成員——73平方公里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佔生產總值80%、佔財政總收入72%、佔規上工業增加值95.5%、佔工業出口總額95.9%。

驚人的數值背後是一個個高新技術企業,這麼多的企業為什麼選擇“扎堆”杭州高新區?它有何秘訣?

許多人會說,它是國家高新區,有政策優勢!08年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享受15%所得稅政策優惠主要按地域劃分,但現在,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不管在哪裡,都能享受這一優惠。

“不認識局長科長,從沒打過交道,但對一個毫無背景的‘外鄉人’能夠熱情施以援手”,“跟杭州人尤其是杭州政府打過交道後,就再也不想走了”,前來杭州高新區創業發展的創業人才,給了我們答案。

一道選擇題,稅收、GDP和人才哪個排第一?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術搞得棒棒的、把孵化器搞得大大的、把城市環境建得美美的,杭州高新區負責同志給出的答案也是萌萌的。

發展思路上,杭州高新人“腦瓜子”很清晰,把人才視為核心發動機,舉全區之力,吸收人才、服務人才。不管你是本科生,還是歸國人才,杭州高新區都能提供量身定製的服務;不管你是就業還是創業,這裡都有相應的政策符合需求。只要人才和企業需要,“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

就這樣,人才搞得多多的,無數“最強大腦”,把技術搞得棒棒的,人才帶技術、技術轉項目、項目成企業、企業變產業。事實證明,這是杭州高新區最明智、最聰明的做法。如今,環境美美的杭州高新區集聚了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華三通信、大華技術等一大批“超級巨星”,各自在全省、全國乃至全球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細分領域中,都擁有強大的行業話語權。

向江蘇學什麼——

腦袋要解放 市場化更強

7月19日,考察團來到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從蘇州古城區沿金雞湖湖濱大道駛入蘇州工業園區,古樸的宅院、園林漸漸被拋在身後,小橋流水、小街窄巷的古典江南風情,瞬間轉變為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風貌。置身其中,不禁令人產生跨越千年的恍惚感。

2018年5月,商務部公佈了2017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對國內219家國家級經開區進行了全面“體檢”。蘇州工業園區綜合列全國第一,科技創新、對外貿易等關鍵指標均居首位。

在外地人的眼裡,蘇州工業園區取得的成績超乎想像,但在蘇州人眼裡,這一切早在20多年前就已“預見”。

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發表了借鑑新加坡經驗的講話,一時間在中國掀起了向新加坡學習的熱潮。恰逢新加坡有意尋找可以進行深層次經濟合作的試驗場。1994年2月,中國和新加坡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蘇州工業園區應運而生。

作為國內第一個與國外政府合作建設的工業園區,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怎麼辦?學!園區派專人前往新加坡學習,先把思想的枷鎖打開,敢做天下先!

從1994年蘇州向新加坡派出第一批學員,到今天,蘇州已累計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在新加坡經驗的指導下,把規劃視作法律、先規劃後建設,“企業怎麼要求,政府就怎麼做”的親商理念,打造居民日常生活消費一體的社區鄰里中心......一系列新理念在這裡生根、開花、結果。

如今,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總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猛增,並在政府效率、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客商服務、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社區管理等諸多方面在國內樹立了典範。因解放思想而誕生、伴解放思想而發展,這片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經歷了從窪田密佈、阡陌縱橫到現代化產業新城的歷史鉅變。一大批外資企業、國際研發機構爭相入駐,一大批企業在這裡發展壯大、走向全球。這裡是“世界工廠”,更是創新高地,全球高端人才思想在這裡碰撞,全球創新資源在這裡匯聚。這裡生動的創新實踐,打造了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

考察團來到了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是蘇州工業園區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園區,匯聚了60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集聚了近900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自主品牌創新型企業700多家,包括13位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院士創建的企業,以及50多位國家“千人計劃”企業;同時還有外資企業170多家,包括禮來、強生等世界著名品牌。

初寶傑:高新區裡面都有生物園,有的生物園是一個管理服務機構,有的生物園是辦公中心加企業,有的就是個國有企業生物園有限公司,那麼你是第三種就是一個公司,你現在覺得是不是現在公司化運營優勢還是蠻大的?

工作人員:應該是這樣的,我也知道很多園區,是由招商局負責,他畢竟是政府的一個編制,但是受一些政府編制的一些限制,包括人員上,包括專業度上。(我們)一些市場化的基金在這裡面,看好這個園區,市場化的基金,篩選這些項目,市場化的基金比我們的眼光更獨到。

市場,還是市場!距離上海較近,蘇州要想直接與之競爭根本無法立足。如何立足上海之側,求得生機?思想破繭、機制突圍!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採取了市場化運作,組建了專業化的投資運營團隊,全力完善科研與人才的配套體系,同時在稅收、資金、人才補貼等方面給予企業優惠政策,優越的創業和營商環境,成功將上海溢出的產業項目和大量科研人才“搶”了過來。數據顯示,2017年9月,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佈了《2016年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前50強榜單》,園區綜合實力排名第四。在分榜單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10強中,園區排名榜首。

看江蘇、學發展,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連續十幾年排行榜首的江陰,江蘇鄉村振興的領頭羊、排頭兵。

江陰的強,不僅在城市,也在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江陰早就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框框,它探索出了一條以工投農、以工辦農、以工富農、以工促農的新模式、新路徑。這種模式,背後需要的是足夠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在江陰大大小小的村子,一大批既是企業老總,又是村黨支部書記的能人,帶著村民們住著村裡送的別墅,吃著村裡發的“口糧”,領著村企賺的工資,拿著村裡發的“分紅”……聚集了一群中國“最富有的農民”。這樣一個縣級市,有著華西村、長江村、三房巷村等一大批“明星村”,誕生了近50家上市公司。

如何保持鄉村經濟的長久不衰?江陰有著獨家秘籍,把推動民營企業上市當作最好的“轉型升級”和“招商引資”,推動企業上市的好處在於倒逼企業規範化、規模化、國際化,最終實現江陰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蛻變,這也是江陰能成為“中國資本第一縣”的關鍵所在。

評論文章:我們怎麼幹——

思想破繭 機制突圍 邁開雙腿

此次赴南方學習考察,高新區考察團身處對外開放的最前沿、聆聽深化改革的最強音。

當前,濰坊高新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擔當“三區引領”使命,正率先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全力向一流國家高新區邁進。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棚改拆遷後,高新區就像一張鋪開的白紙,一切又從0開始。在這張白紙上,如何蘸墨揮毫?

此次考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與南方存在的巨大差距,多了坐不住的緊迫感。

思想解放是江蘇和浙江發展的“魂”,也是高新區與南方根本意義上的差距。要想實現“全市抓第一、省內創一流、全國樹樣板”的目標,首先必須要來一場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變革,在不觸碰紀律法律底線的前提下,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陳舊的思維模式不打破,什麼事都墨守成規,走在前列就無從談起。

思想解放了,體制機制更新必須跟上,能量才能全部釋放,落後的體制機制只能是我們前行路上的絆腳石。蘇浙在產業培育、科技研發、行政審批、幹部隊伍建設等各方面,都在不斷自我探索,在體制機制上動真格、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是他們在日益激烈的發展競爭中贏得先機、取得優勢的“關鍵一招”。

幹事創業的主體是人,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要求黨員幹部必須勇於擔當。在南方,每到一個地方,撲面而來的是強烈的改革創新氛圍,感受到的是工作人員熱情周到、充滿幹勁的精神面貌、工作狀態。高新區要實現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必須清晰認清形勢,懷著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和擔當,不斷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技能,真抓實幹,邁開雙腿、紮根一線,當好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努力形成創新創業的陽光雨露,實現高質量發展。

“南”風正起新潮湧 ,向“難”發力正當時。由追兵變標兵,從跟跑到領跑, 高新區有決心,更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