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魚見|是土地市場涼了?還是你對樓市的信心涼了?

最近的樓市信息偏負面,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的樓市價格出現了波動,比如廈門,南京等一些曾經非常熱門的城市。這些城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它們是房價高漲的代表性城市,可想而知,一旦這些城市的房價出現了波動,可不就被當成笑話看了麼?

魚見|是土地市場涼了?還是你對樓市的信心涼了?

只是其一。其二就是土地市場上流拍的宗數越來越多,土地成交價格回落,過去的幾個月裡,地王的連影子都看不到。這也與前兩年形成反差,從爭當地王到用腳投票當縮頭烏龜,即便成交了的地塊不是溢價率不高就是底價成交,絲毫不見往日的輝煌。

其三,樓市政策懸馬立刀,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鏗鏘有力。上海兩銀行有關貸款利率打折的政策出現一日遊的狀況,被媒體認為是調控的決心和意志的體現。在政策層層加碼之下,在事關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大局面前,穩住樓市的預期取得難得的一致(官方和民間)。

你看看,從樓市的價格波動到土地市場的流拍,哪哪都是一首又一首的《涼涼》秋風。以至於樓市的大小V們紛紛預測未來幾個月裡,中國房價會出現什麼樣的跌幅:15%?20%?30%?甚至40%!當然也依舊有為樓盤代言的V們對這種預判嗤之以鼻。不管未來房地產走勢究竟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看漲的信心在消減,觀望和看跌的情緒在積累。這一點可以從諮詢的私信中佐證之。

正如樓市觀察家們預測的房價跌幅不同一樣,房地產在各個城市的發展也不一樣。因此,需要我們區別看待房地產市場的行情發展。上週馬鞍山涼了一塊地,網媒一片唱衰。這些網媒之所以見風使舵,抓熱點是主要原因。想想看,就在前幾個月,也是在全國土地流拍的風浪聲中,馬鞍山的土地市場在去年還是地王連連,今年還有新地王。5月份馬鞍山的一場土市上,20家房企火併1小時搶出樓面價高達6833.27元/㎡的新地王。當時的網媒又是如何吹捧的?

不輕易被一兩條網文所迷惑,看清樓市形式依舊需要用數據說話。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全國300個城市,7月土地出讓金總額為3958億元,同比增加 9%。共成交土地 2087 宗,環比增加5%,同比增加7%;成交土地面積8781萬平方米,環比增加9%,同比增加13%。其中,三四線城市在7月共成交土地1384宗,成交土地面積5880平方米,環比增加20%,同比增加21%。此外,這些城市共完成土地出讓金1497億元,同比大漲41%。

從上述的數據看,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還沒有到涼涼的地步。儘管與高峰期相比,有關數值有所下降,但整體上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還有一段時間的餘溫未了。也有諸多的消息和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會出現井噴點。原因在於,房企的資金近兩個月有所緩解,土地出讓方變得識時務,還有就是無論市場再怎麼萎縮,土地是房企的口糧,是生命線。儲糧過冬,也是所有生物在秋天做的事情。

因此,今天在蕪湖土地市場上出現8家房企搶一塊麵積只有5萬多方的地塊就不足為奇。最關鍵的一點是,房企對優質地塊的追逐從來不吝出血。

魚見|是土地市場涼了?還是你對樓市的信心涼了?

蕪湖1813土拍現場

對於蕪湖市場,多說幾句。未來一段時間蕪湖土市還會有看頭。具體的闡述在《再不抓供給 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就危險了!》一文有所表述。下半年增加土地供應一是彌補上半年虧空,更重要的是市場供求關係失衡,未來可售房源越來越少,導致市場失衡。7、8月份這麼拼命的推地,除了是亡羊補牢,尚方寶劍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羅列一下主要觀點:目前流拍以及土市降溫主要地點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還有一定的時間;房地產下行趨勢已顯,對於所有城市而言,只是時間問題。第三,條件較好的三四線城市,有可能會撐到過年。

最後把我最近看到的一個近似阿Q似的觀點分享給大家:流拍不見得就是壞事。流拍意味著地塊沒賣出去,沒賣出去意味著市場上少了一個項目,少一個項目意味著市場的房源少了,房源少了導致供不應求,供不應求就意味著房價還有上漲。簡單等價關係是:土地流拍=房價上漲。

魚見|是土地市場涼了?還是你對樓市的信心涼了?

我是魚眼,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