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常山縣金川街道趙家坪社區錦翠花園小區共有1400餘戶住戶,其中農民安置戶近千戶,是全市最大的農民安置小區,也是常山縣首個農民安置小區。

入住之初

“毀綠種菜”現象嚴重

一直以來,“毀綠種菜”是農民安置小區的“頑疾”,這在錦翠花園小區建立之初也不例外。據趙家坪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小云介紹,2014年底,小區內約有40%的農民在樓前樓後“圈地”瓜分綠地,種植蔬菜,大大小小分佈在小區的各個角落,像是一塊塊貼著膏藥的“傷疤”。

“這裡不是私家花園,而是公共綠化地帶。”面對嚴峻的小區“毀綠種菜”現象,工作人員一開始上門勸導。然而因為關係到群眾切身利益,部分住戶依舊帶著不滿情緒。這一塊“菜地”被清理復綠之後,另一塊“菜地”又冒了出來,“此除彼種”成為小區“毀綠種菜”治理的常態。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做了一輩子的農民,不種菜我們吃什麼,我們能幹什麼?”小區住戶們認為,原本僅存的靠山吃山、自給自足的“老本行”不能做了,現在就連最後的一點菜地也要被“剝奪”,是不公平的。

黨建引領

牽動治理“牛鼻子”

如何根治農民小區“毀綠種菜”現象?鄭小云認為,得讓住戶“忙”起來,讓住戶真正從“農民變居民”。為此,2015年,趙家坪社區以黨建為依託,創新探索出了“睦鄰黨建”品牌,通過打造“熟人小區”,融洽小區鄰里間的情感,讓更多居民走進小區,參與小區建設和管理。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這其中,睦鄰黨支部便是“睦鄰黨建”建設的“法寶”——錦翠花園小區將以前村裡擔任過支書和支委的老黨員組織起來,成立睦鄰黨支部,支部下設三個網格黨小組,即安民黨小組、富民黨小組和樂民黨小組,致力於實現住戶的“安、富、樂”。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安民、富民和樂民符合住戶需求,但實施起來可不容易,菜不種了,農民幹什麼?於是“能大姐”志願服務隊應運而生。為解決錦翠花園小區大部分安置戶沒有工作的問題,“能大姐”志願服務隊主動上門瞭解情況,對接住戶需求,根據實際給每位住戶介紹工作,主動聯繫來料加工,讓住戶“忙”起來。

放下鋤頭

農民生活更多彩

工作有了,業餘生活也不能落下,錦翠花園小區還從住戶中挖掘能歌善舞的“苗子”,組成合唱隊、快板隊等文化隊伍,通過傳幫帶的形式,發動小區居民參與文化活動。住戶欒根花去年5月份搬進小區,從小喜歡唱歌的她表示,以前在農村文化活動比較少,“志同道合”的人不多,知音也少。在這裡就不一樣了,大家一起唱,“觀眾”也多,每每遇到大小文化活動,她總愛來上一曲。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小區的合唱隊成員正緊張有序地排練著,他們將在趙家坪社區10月份“社區鄰里節”的舞臺上一展風采。“農戶唱起來、跳起來,文明素質也就高起來了。”鄭小云說,目前,整個社區有11支合唱隊,而光錦翠花園一個小區就佔了3支。“現在大家都不種菜了,唱唱歌、跳跳舞,參加志願服務和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小區住戶張大姐表示。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不僅如此,錦翠花園小區還開展“一長五員”樓道自治模式,由住戶自主討論決定樓道名稱,制定出《樓道公約》,建立樓道微信群,並定期召開樓道例會,解決樓道內的家長裡短。

小區環境整潔、黨建氛圍濃厚、文化建設繁榮……如今,走進錦翠花園小區,讓人很難想到這是一個農民安置小區。在這裡,“毀綠種菜”的“陋習”被徹底摒棄,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讓“閒”起來的農民真正“忙”起來,實現了“鄰居變鄰里,農民變居民”的根本轉變。

記者/版式:陳沈飛

常山:全市最大農民安置小區是怎麼做到無人種菜的?去探個究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