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泉港北管:“天子傳音”承新曲

泉港北管:“天子傳音”承新曲

市級北管傳承人莊炳文(中)在公益培訓班給孩子們上課。

每到週末或節假日,在泉州市泉港區的街坊和非遺傳習所,都有不少學生在認真學習一種流傳於當地的古老而特殊的音樂--北管。

北管,是流傳於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泉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近年來,泉港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北管,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校互動、學研結合”的保護、傳承形態。2014年,泉港區獲評“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北管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成為泉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大特色品牌。

“天子傳音”,獨特的民間音樂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或曲仔,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臺灣中部的北管、琉球樂及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北管音樂源自北方明清江淮小調及江南絲竹樂,傳至泉港民間後融入閩南音樂和與之交界的莆仙音樂,既保留了江淮民間音樂明朗幽雅之風,又糅進了閩南及莆仙戲曲音樂柔婉秀麗的元素,兼有遒勁、樸實特色,形成獨具一格的北管音樂。數百年來,經民間藝人的一代代傳唱,逐步形成了“南腔北調,優化組合”獨特的民間音樂。

北管在泉港廣為流傳,紀念慶典、婚喜、壽喜、祭祀等活動,北管都能助興、烘托氣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初,是北管最流行的時期,聲名遠播至東南亞等地。但此後由於歷史原因,北管樂器和傳抄的譜冊流失較多,北管在泉港瀕臨失傳。改革開放後,一批熱愛北管的有識之士對其進行搶救、挖掘、整理,北管很快得以恢復生機。

1986年,惠安縣(泉港當時隸屬惠安縣)成立了北管音樂工作室,組織音樂工作者採集資料,編印了《北管選編》7集。工作室成員林國春用9年時間下鄉採集北管曲譜資料200多首,先後編撰《國家級文化遺產·福建卷泉州北管》《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惠安北管》和泉州市分卷、《泉港人文叢書·北管音樂》《閩臺北管叢書·泉州北管工尺譜》《北管音樂教程》《北管教學教師用書》等七本書籍。

1995年後,北管跨入保護、繼承和弘揚階段。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在校學習期間結識北管,在返鄉任教的業餘時間開始了對北管20多年的採集和研究工作。其中對兩岸北管淵源的探尋,不僅圓了黃嘉輝去臺灣交流北管的夢想,也讓他欣喜地看到,北管正在成為泉州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2004年,北管被文化部列入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試點項目之一,2006年成立了泉港區北管協會和區北管樂團。此後,北管的職業隊、曲藝隊、職業劇團、樂社樂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泉港北管:“天子傳音”承新曲

政府主導,保護傳承雙發力

“北管能在一個地域被廣泛接受,成為當地百姓熱愛的音樂是很難得的。”黃嘉輝說。

2014年12月,泉港區將北管保護傳承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從組織領導、資金扶持和物質保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於是,北管少年班、中青年班、軍營班、老年班、大專班等紛紛開辦。

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在泉港專門開設了北管藝術與實踐基地,在師資、信息、學術、資源等方面給予幫助。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在泉州藝校開辦了音樂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職大專班,北管這一國家非遺在院地聯姻互動的新平臺上得到進一步保護和傳承,泉港北管的挖掘傳承有了顯著的成效。

莊明加是山腰北管樂團副團長,14歲開始學習北管的他,幾十年長期從事北管藝術活動,他先後在多個培訓基地教傳北管演奏技藝,培訓上百名學員,併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泉州北管代表性傳承人。

“傳統作坊式、師帶徒的個體性傳承方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北管人才青黃不接,不利於傳承發展。”莊明加說。近年來,泉港大力支持群眾性傳承,在7個鎮(街道)成立10個傳承建設基地,每年傳習500人次以上。

為做到薪火相傳,2003年以來,泉港在莊重文實驗小學、山腰中心小學、泉港二中等11所中小學設立北管傳承基地,多所學校不但編寫教材、編入課程、安排課時,而且在傳承中創新,巧妙地把舞蹈、曲藝等其他音樂形式加入北管音樂,使北管音樂更加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喜愛。

此外,自2015年暑假起,該區持續開展北管公益傳承培訓班,聘請非遺傳承人進行教學,所有學員免費學習北管音樂,每年可傳承300人次以上。

近年來,泉港區通過走“政府主導、民間自發、村校互動、學研結合”之路,使北管得到了合理有效的保護。下一步,該區將按照學生年齡層次編制相應教材,並提供更多機會讓孩子們走上舞臺。未來,還將舉辦音樂教師北管培訓班、中小學生北管比賽等,多層次、全方位培養中小學、幼兒園學生對北管的興趣和愛好,讓北管在泉港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泉港北管:“天子傳音”承新曲

樣式創新,讓北管演繹新生活

當前,北管的傳承發展受到現代文化多樣性和外來文化多元性的衝擊和挑戰。

“各支表演隊老調重彈,幾乎都是八字形或兩排坐唱的形式,重複演奏老曲牌曲譜,形式單調乏味,讓年輕人越來越覺得不好看,如果老是這樣一成不變的所謂‘傳統演唱’形式,北管很難適應人們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也很難吸引青少年學習北管的志趣。”峰尾鎮圭峰北管樂社副社長、市級代表傳承人劉宗訓對北管的繼承和創新隱隱有憂慮。長期以來,北管的表現形式為坐唱演奏,後來雖也加入鑼鼓和歌仔戲等元素,但總體表現形式較為單調。

如何激發活力,吹出新意?近年來,泉港北管藝人在北管曲目和表演形式方面不斷做出嘗試。錦祥北管藝術團團長莊炳文首創的北管鼓樂合奏曲《梅花三弄》以及創作北管配器擊樂曲目《六串》《判宗臺》等獲得成功,贏得觀眾認可。

閩臺北管同源中華古樂,兩岸一家共話“天子傳音”。“兩岸同樂交流是傳承保護北管的好辦法。”研究探索海峽兩岸北管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擴大兩岸文化交流和合作,對於提升北管文化的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泉港和臺灣的北管相關人士就劇本、演繹形式、作曲、情節發展等話題研討創作北管樂舞《過臺灣》。“北管樂舞《過臺灣》以泉州北管為音樂基礎,通過融合舞蹈、戲劇、歌唱等多種表演形式,表現兩岸同名村、同宗親、同禮樂的文化特質。”該劇編劇陳小平介紹道,該劇在泉港的成功首演,實現了北管從坐唱演奏走向舞臺藝術,這也是泉港首部入選福建省文藝發展基金項目的劇目。

近年來,泉港區先後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北管研討會、首屆“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國文明”研討會、海峽兩岸“三同文化”學術研討會、“東亞文化之都”泉港文化周北管專場演出等,北管逐漸走向世界舞臺。

“我們希望北管能一代代傳承下來,成為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也是北管傳承的最終目的所在。”泉港區文體新局相關負責人說。(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劉澤陽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