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1983年的南京,六朝古都民國遺風


挹江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位於今南京市鼓樓區西北段城牆,架兩山之間。1921年將城牆鑿開,時為單孔城門。為中山碼頭和下關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為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系泰州人,泰州古稱“海陵”,得名海陵門。1928年7月,國民政府將海陵門易名為挹江門。

瞻園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後賜予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稱為“南都第一園”。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


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靈谷塔是南京地區最高最美的八面九層寶塔,它由鋼筋混凝土及蘇州金山花崗石建造。靈谷塔的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始建於1931年是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靈谷塔由茂菲和董大酉設計,造型優美,典雅莊重,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雨花路原為南京市南北主要幹道,北接中華門外長幹橋、南至雨花臺北大門。向東連接寧溧路通向原江寧縣東山鎮及溧水縣,向西連接寧蕪路基本沿寧銅鐵路通向安徽省馬鞍山市及蕪湖市。在90年代以前,江北過來的車輛向馬鞍山、蕪湖、江寧、溧水、溧陽、宜興方向的車輛均穿過南京城區雨花路。


中山北路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修築於1929年,呈東南-西北走向,西北起於中山碼頭,東南至鼓樓廣場,全長5.5千米,寬40米,跨整個鼓樓區。近代建築有32號—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今江蘇省人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號—熊式輝公館舊址,今省級機關第一幼兒園,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等等。

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平鐵獅子衚衕行轅與世長辭,舉國悲痛。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臨終前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南京,1983年10月。攝影資料:Leroy W Demery J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