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背後的故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生於1770年的德國波恩,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期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樂聖”。他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三十二部噶奏鳴曲最為著名,還有許多鋼琴小品、重奏曲、歌曲等等。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英雄》、《田園》、《命運》、《合唱》交響曲,以及《悲愴》、《月光》、《熱情》等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另外,還有17部絃樂四重奏、5部鋼琴協奏曲、以及歌劇《費德里奧》等,都是世界寶庫中的珍品。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背後的故事

貝多芬圖像

《月光奏鳴曲》寫於1800年 -1801年,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裡面排在第14號,這本是一部無標題音樂,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至於“月光”的冠名權,當屬一位德國詩人海因裡希·雷爾斯塔布。他在談到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時,眉飛色舞地說著音樂讓人聯想到瑞士風景迷人的琉森湖,在藍色的月光下,波光粼粼。這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樂評,是對這個樂章的誤解,但是,“月光”竟從此成了《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標題。而且,在月光這個名詞的引領下,竟然還生成了好幾種關於《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有關《月光奏鳴曲》的故事有若干種版本,但都大同小異,主要內容是:一個晚上,貝多芬來到波恩城外散步,當他走到一個湖邊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彈他的鋼琴曲,他循聲找去,只見不遠處有一個茅草房,琴聲正是從這座房子裡傳出來的。透過微弱的燈光,貝多芬看見有一對兄妹,哥哥是一個窮鞋匠,而彈琴的妹妹卻是一個盲人。貝多芬駐足外面,就聽見妹妹說道:“這首曲子一直彈不好,要是能親自聽到貝多芬的彈琴,那該有多好啊!”哥哥安慰她說:“是的,如果妹妹能聽到貝多芬親自彈琴,你一定會彈得更好,可是,我們哪裡有錢去買貝多芬音樂會的票啊!”貝多芬聽到這兒,叩門而入,他坐在姑娘的鋼琴前,這時,一陣清風吹來,外面的月光如水般地照射進來,照在端莊美麗的姑娘身上。此情此景,令貝多芬大受感動,他的靈感飛至,新的樂思源源不斷地從指間流瀉出來,他即興演奏起來,兄妹二人聽得入了迷,當他們從陶醉中體會出演奏的大師就是貝多芬時,貝多芬早已飛奔回家,他迫不及待地拿起譜紙,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月光曲》。

這個故事非常優美,但是,它卻不是真的,是後人編造出來的,當然了,人們寧願相信這個美麗的故事是真的,這個故事還被編寫到我國小學語文課本里面,可見其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背後的故事

貝多芬素描

事實上,貝多芬創作《月光奏鳴曲》時,已過而立之年,在藝術上正處於成熟時期。他一生有過多次戀愛,都無果而終。1799年,貝多芬來到馮·布龍斯威克家庭給這個家庭的兩個女兒做鋼琴教師。一個絕色佳人——兩個小姐的表妹朱麗葉闖進了貝多芬的生活,天生敏感的貝多芬對年輕漂亮的朱麗葉自然是一見鍾情,而這位長者一對水靈靈的大眼睛和高挑身材的貴族少女對貝多芬也是情竇初開,兩人相戀了,甚至發展到了卿卿我我的程度。一天傍晚,貝多芬約請朱麗葉來到一個花園,銀色的月光洩滿大地,朱麗葉對貝多芬一往情深,貝多芬也對朱麗葉傾訴了心聲。當天夜裡,貝多芬回到自己的住處,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望著窗外的月光,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鋼琴曲——《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二天一大早,貝多芬就找來朱麗葉,將樂曲彈給了她聽。

後來,貝多芬在給一位最信賴的朋友的信中寫道:“如今發生了變化,這變化是一個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愛我,我也愛她,這是兩年來我重新遇到的幸福的日子,也是第一次讓我覺得婚姻可能給人幸福。遺憾的是,她的情況和我不同……”豈止是不同,朱麗葉的貴族身份和貝多芬的下等平民身份簡直就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貝多芬在維也納雖然是個音樂奇才,但這一切絲毫改變不了他的平民身份。最終,這次戀愛失敗了。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背後的故事

《月光奏鳴曲》曲譜

貝多芬這次痛苦的經歷使得音樂史上又增添了一部經典性的文獻,1801年,貝多芬完成了《月光奏鳴曲》的全部樂譜,並且在扉頁上題詞“獻給朱麗葉”。如果不是這個題詞的話,恐怕全世界都會相信前面那個關於《月光奏鳴曲》的故事啦。

《月光奏鳴曲》在音樂形式上不受任何拘束,大幅度地感情變化恣肆放縱,表現出貝多芬與命運的抗爭,是人格力量的激烈迸發。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這一首展現作者內心世界最為突出。也是歷來最受歡迎的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