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壯族的彩調是壯族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彩調原稱為“調子”,是廣西壯族人民喜歡的曲目,彩調內容多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十分接近群眾生活,展現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2006年5月20日,彩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彩調源自廣西壯族小農村裡,演員都是村民,歌舞形式生動活潑、平庸近人。隨著彩調的發展,彩調以達到5000多種曲目,屬於燈戲系統,1995年被定義為彩調劇。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彩調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採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極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

由於深深紮根於鄉村民眾之間,又和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彩調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號稱彩調“三件寶”的扇子、手帕、綵帶在表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角色行當分為生、旦、丑三大行類,表現形式有步法、扇花、轉身、臉譜、亮相。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彩調劇從發展至今,不斷地推陳出新,保留經典曲目,創造新的曲目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給人們帶來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讓壯族人民在彩調劇中瞭解本民族文化,加深彩調劇的影響力,彩調劇的發展說明壯族人民注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保留和流傳,對中國在戲劇方面研究提供了學術性價值。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由天津榮程集團投資建設,其採用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它的建成,吹響了榮程文化戰略轉型的號角,以“生命、生活、生態”為發展核心,承載著挖掘、傳承、記錄、弘揚的使命,形成全行業與榮程集團共和、共生、共享、共贏、共榮的高度認知共識和文化行業高地。

民族常識|壯族彩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