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工作留痕不是留痕工作

○周慧虹

一位基層幹部這樣描述他們的下鄉狀況:“現在下鄉,進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會佈置工作,而是先到掛點的貧困戶家去和他合個影,然後再找手機信號、找GPS信號,因為要手機扶貧APP簽到,上傳幫扶日誌和照片。”名曰:工作留痕。

強調工作留痕,如今似乎成了地方工作的一大特色。為此,基層幹部手機中承載的APP及微信工作群幾近氾濫,鄉鎮工作群、鄉村工作群、某縣醫保群、某縣農保工作群、某縣扶貧攻堅群、某鄉黨建工作群、某村村民群……更有的地方不惜撥付專門費用,為基層幹部配備專用手機,諸如綜合網格員專用手機、統計員專用手機、扶貧幹部專用手機、農業綜合服務員專用手機、紀檢幹部專用手機等,不一而足。

在外人看來,這似乎是一種福利,然而如此工作待遇一旦過多過濫,則難免異化,成為難以承受之重。試想,基層幹部每天得在那麼多的專用手機以及各種APP、微信工作群中閃轉騰挪,每天的工作心思主要花在了關注手機是否有電、能否正常開機,各個微信群、APP是否都兼顧得到,如此下去,他們還能安心於實際工作嗎?

置身於移動互聯時代,利用手機、網絡開展工作的確有其積極意義,然而所謂過猶不及,過分追求工作留痕,一定程度上難免得不償失,不僅會引發基層幹部吐槽,而且還可能招致群眾詬病。這不免使人聯想到前些年,電腦辦公普及之初,許多單位在推進工作創新上競相開發系統軟件,有些系統軟件不是給工作提供便利,反倒是在添堵、添亂,以致上級管理部門不得不對此加以規範,給辦公軟件瘦身。如此費力不討好的教訓著實不該重演啦。

做好基層工作,需要的是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來不得半點虛假。至於那些工具化的東西,說到底還是得務實、管用。有效利用手機服務於基層工作,能否少一些各自為戰、多一些溝通協調,對現有的手機APP、微信工作群予以整合?能否少注重一些形式、多講求一些實效,把考核管理的精力主要落實於相關工作預期成效的最終體現?工作抓實了,民意監督的效用凸顯了,真實情況掌握得就會更多一些、客觀規律認識得就會更透一些,工作留痕才會為取得工作實效服務,為做好基層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內蒙古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