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打呼嚕很尷尬?中醫教你用這個小動作就能改善

許多朋友睡覺時候都會打呼嚕,睡覺打呼嚕不是睡得香,不僅影響同室其他人的睡眠質量,久而久之也對自己的健康不利。而解決打呼嚕這個問題是不是像想象中那麼難呢?中醫有什麼辦法呢?金華佗的小編就來分享一下,中醫怎麼應對打呼嚕。

打呼嚕很尷尬?中醫教你用這個小動作就能改善

中醫打呼嚕的早期描述

中醫裡將“打呼嚕”稱為“打鼾”,又稱“鼾症”。《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中有記載:鼾,鼻息有聲也——打鼾,是指睡眠時鼻腔發出的聲音,這是對打鼾症狀的最早描述。

打呼嚕很尷尬?中醫教你用這個小動作就能改善

中醫典籍對於“打鼾”的兩種記載

1)作為疾病發展、轉歸過程中的伴隨症狀:如《傷寒論》“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患風溫病者,寸部和尺部脈均現浮象...鼻竅氣息不通而發出鼾聲,說不了話,《傷寒廣要》載“有大汗下之後,邪氣已退...鼾息酣睡,此吉兆也”——用發汗之法祛除邪氣後,患者出現呼呼大睡並打鼾,這是疾病好轉的現象

2)作為獨立的疾病:如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鼾眠者,眠裡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衝擊喉咽而作聲也”——打鼾是睡眠時喉間發出的聲音,為氣血不和的表現之一,若氣血調和,睡眠時喉間氣息調暢就不會打鼾

中醫探究打鼾的發病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吃得太好了:平時喜歡吃偏油、偏甜、重口味的東西,導致痰溼在體內內聚生,阻塞咽喉,而致打鼾。

打呼嚕很尷尬?中醫教你用這個小動作就能改善

2)過度勞累:不注意勞逸結合,導致中氣不足,陽氣虛弱,不能溫化水溼,水溼阻滯咽喉,而致打鼾。

3)脾胃虛損:飲食不節等原因導致脾胃受損,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凝結壅滯咽喉而致打鼾。

中醫關於打呼嚕的辨證論治

中醫將鼾症分痰溼、陽虛、脾虛三種證型。

1)痰溼證

臨床表現:睡覺時呼嚕聲響亮高亢,時斷時續;睡眠不實,疲憊嗜睡,睡不解乏,健忘乏力,胸悶、形體肥胖;晨起口乾,咯痰白稀;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舌苔白或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或濡緩,多見於年輕

治療:化痰祛溼。二陳湯加減:制半夏、陳皮、石菖蒲、桃仁、紅花、黃芩、川芎、當歸、淡竹茹各10g,茯苓15g,澤瀉、絞股藍、生山楂各30g,甘草6g。

2)陽虛證

臨床表現:睡覺時呼嚕聲輕微, 疲憊食慾差, 怕寒,手腳涼, 白天昏昏欲睡、不分晝夜, 健忘, 反應遲鈍, 伴夜尿頻或遺尿, 性功能減退, 腰膝痠軟, 耳鳴頭昏;舌淡苔白, 脈沉遲,多見於老年患者

治療:宜溫陽益氣, 中陽不足者以附子理中丸為主方, 腎陽虧虛者以右歸丸為主。中虛陽越者擬用《景嶽全書》人參一味煎加竹瀝。

3)脾虛證

臨床表現:剛入睡就打呼嚕, 呼吸短促甚至停止, 白天神情淡漠, 睏倦乏力, 飲食無味, 面色少華, 舌質淡, 苔薄, 脈細弱,此證多見於中老年患者。

治療:宜益氣健脾, 以六君子湯為主方,可加麥芽、山楂、神曲等消痰導滯。

減輕打鼾症狀小妙招

最後教大家一個用穴位按摩法減輕打鼾症狀的小妙招,如果有此症狀或者身邊此症狀的朋友,可以果斷收藏分享。

打呼嚕很尷尬?中醫教你用這個小動作就能改善

取穴:足三里、陰陵泉、公孫、三陰交。

方義:足三里是補充後天之本脾胃的最佳穴位,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水穴,健脾祛溼功效最強。足部公孫穴及小腿的三陰交穴也有健脾益胃、通調衝脈的功效。

方法:每晚臨睡前堅持按揉這四個穴位,每個穴位2-3分鐘,雙腿輪流做,共約20分鐘左右即可。


【一鍵找到好中醫】想要諮詢更多中醫藥養生知識,請搜索添加客服微信號【jinhuatuokf】

打呼嚕很尷尬?中醫教你用這個小動作就能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