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鄉情」李啟昌|西牛良廟會

點擊上方“芝蘭園”關注我們

「乡情」李启昌|西牛良庙会
「乡情」李启昌|西牛良庙会

兒時印象深刻的事,除了過年,就是跟著爺爺趕廟會了。到哪兒趕會?——姚村西牛良。西牛良的會期是農曆五月端午,正是小麥備鐮收割的季節。

每逢這一天,吃過早飯,爹和三大伯就會分別給爺爺塊二八毛錢,打發年邁的爺爺前去趕廟會。爺爺手頭有了兒子們孝敬的錢,不知道有多高興,總會樂哈哈地叫上尚未上小學的我和長我兩歲的叔伯哥哥,左手拉一個,右手拽一個,沿著麥田間的蚰蜒小道,步行七八里去湊西牛良廟會這個熱鬧。

據我觀察,大人趕廟會,瞄的是買些急用的家哩傢俱、生活日用品。爺爺倒不管這些,好像唯一的目的,就是領他的孫子們到會上看看熱鬧,解解嘴饞。我們樂意跟著爺爺跑七八里路去趕廟會,圖的就是這個。因為祖孫的目標不謀而合,這種差事自然具有內生動力,配合默契,皆大歡喜。

「乡情」李启昌|西牛良庙会

一路上,爺爺不停地給我們講故事,逗得我們完全忘記了疲勞。儘管滿頭冒汗,還是屁顛兒屁顛兒地緊跟著爺爺,生怕被落下。

爺爺告訴我們:五月端午是詩人屈原的殉難日,也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這一天,是下雨的尋頭,所以,牛良會上賣傘、賣竹帽的比較多,生意也往往比較紅火。

有時候會正趕到熱鬧處,突然間雷聲大作,大雨傾盆,河水陡漲。牛良河是洹河的支流之一,滿街的雨水都不約而同地向村南的河道匯聚。趕會的人們猝不及防,四散躲避,擺攤的商家急忙遮蓋收拾,只有買上了雨傘、竹帽的人們倒好像有先見之明的優越感似的,顯得沒有那麼慌張。

最不幸的是在牛良河邊大柳樹下支著油鐺炸麻糖的商家。突如其來的陡雨使得他們亂了陣腳,顧得了油鐺,顧不了面板;顧得了面板,顧不了麻糖。老天爺可不給你來什麼溫良恭儉讓,那炸好的麻糖外焦裡空,極具浮力,早被衝落水中,順流而去,徑直漂入牛良河中。賣麻糖的商家急得跺腳,旁邊賣糞杈的卻急中生智,抄起竹製的嶄新糞杈,戧著水輕輕一挑,一個排叉子麻糖就被打撈上來。剛剛買了糞杈的人見狀,紛紛模而仿之,一時形成了糞杈撈麻糖的陣仗。因此就有了“五月端午牛良會,糞杈河裡撈麻糖”的典故。

「乡情」李启昌|西牛良庙会

爺爺說他就曾遇到過一次。我們好像沒有這個眼福,跟爺爺趕過好幾次牛良會,雖然老好在牛良河邊麻糖攤兒邊兒轉悠,可就是關老爺老不在那兒磨刀,祭奠屈原的人們也沒在那兒灑淚,我們當然也就無緣見到糞杈撈麻糖的趣事兒了。

反正,爺爺手裡有錢,他掌握著調動我們情緒的有力武器。傍晌午的時候,爺爺揣摩著該點補點補我們了。他掏出幾個零錢,可可地買了兩個熱火燒塞給我和哥一人一個。看著倆孫子狼吞虎嚥,樂得他喜笑顏開,花白的鬍鬚隨著笑聲飄逸。中午,他給我們安排的大餐是火燒夾麻糖加豆腐湯。熱騰騰的火燒從側面掰開,露出油滋滋的、潤滑滑的內層,剛出油鐺的熱麻糖拽作兩段兒往裡邊一夾,那撲鼻的香味兒,沁人心脾,別提多誘人了。

直到幾十年以後,在上海世博園,我有幸欣賞到宋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光電影像,不知不覺就融入其中。當然,牛良河比不了宋都汴河,牛良會也無法媲美清明上河。可不知怎的,一看到《清明上河圖》那般美景,就會想起爺爺領我們牛良趕會,就會想起爺爺給我們描摹的有關牛良會的生動故事情節。它酷似一幅鄉村版的《清明上河圖》,縈繞於心,永遠揮之不去。大概,這就是所謂鄉愁吧。

「乡情」李启昌|西牛良庙会

李啟昌 林州市人,退休公務員,網名慕紫。長期從事機關文秘工作。愛好文史,喜歡寫作,偶有散文、詩詞散見於報刊。


「鄉情」李啟昌|西牛良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