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青衫封將印 科技等大儒 天功開物者 不與聖賢殊

——《國家記憶》《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觀後感

青衫封將印 科技等大儒 天功開物者 不與聖賢殊

青衫封將印 科技等大儒 天功開物者 不與聖賢殊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次神舟十一號順利升空是中國航天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進步無疑將使中國的大國地位更加穩固,也對世界天緣政治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中國航天偉業近年來取得的一個又一個有一個的勝利不禁使我聯想到滄桑歷史時期老一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們的顛沛流離和辛勤付出。是怎樣的執著與信念帶領著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走進探索宇宙的征途?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國家記憶》航天特別欄目《錢學森與中國航天》為我們給出了最真實、最貼切的答案。

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也是中國航天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週年。剛放映完的《國家記憶》五集航天特別節目《錢學森與中國航天》,本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總理和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錢學森帶領航天科技工作者創建中國航天事業和研製“兩彈一星”工程等重大歷史事件,內容豐富,史實確鑿,畫面震撼,情節感人。本片也是今年唯一一部紀念錢學森與航天事業60週年的紀錄片,並對史實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和考證。當下我國航天事業取得如此光輝的成就,我們不能忘了這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更不能忘了在初期崢嶸歲月的開拓者。是他們的愛與付出成就了中國人飛天夢想的繼續延伸。

隨著再次重複觀看這個特別節目,對於心靈再一次的震撼。節目以“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為宗旨,展現新中國航天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記錄講述我國航天事業的創業史、奮鬥史、探索史。

其中這部紀錄片首次反映了錢學森在美國的重重阻撓下歷經五年的艱險旅程回到祖國投身到工程建設當中;本片也首次展現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錢學森帶領航天人探索出來的“系統工程方法”;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教授在這部記錄片的第一集接受採訪時表示:錢老在美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工程控制論》,實際上就是工程科技的組織管理的技術與控制論的結合所產生的思想和理論工具、技術方法,恰恰就是他後來他所鍾愛的系統工程事業的奠基之作。並且,本片還披露了許多重要歷史事實,包括蘇聯專家幫助研製“東風一號”導彈、國家困難時期航天工程“下馬”之爭、兩次啟動衛星研製工程等等。在這漫長的求知探索與腳踏實地的航天建設之中,錢學森教授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與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在新中國萌芽成參天大樹。如此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與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為人類探索宇宙空間點亮了前進的燈塔。

其中最令我動容的一個片段是國家困難時期對於航天事業的支持。那時,國民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很多地方糧食供應出現短缺,最基礎的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當時正在進行航天事業的研製人員,也遭遇了糧食緊缺的重大問題。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科技人員們仍然堅持奮鬥在航天工程的第一線,苦心研究。由於糧食定量的不夠和副食品嚴重缺乏,導致很多科技人員缺乏營養,身體健康大大受損。國家層面上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沒有絲毫的動搖發展航天業的決心,勒緊褲腰帶,舉全國之力提供給科研人員“科技肉”、“科技豆”、“科技魚”,這些也成了那個時期最暖心的名詞之一。“這是一段關於愛和犧牲的記憶,更是用心血與生命鑄就的傳奇。”如今的人們,吃一頓肉、吃一個雞蛋、喝一杯豆漿都輕而易舉。可在當時,這都是需要全國支持才能供應的起。而在中央領導、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支持下,錢學森和科技人員們也沒有辜負期望,成功的完成了相應航天技術的研製。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新一代的航天人,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們更應該刻苦努力,繼承像錢學森一樣的老一輩航天人優秀的品質,並且發揚光大以“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為標誌的錢學森精神,爭取為祖國航天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因為審片階段有幸從事相關工作,我以一個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了審片會。航天專家們和錢永剛教授在審片會上認為,《錢學森與中國航天》系列紀錄片在歷史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都達到一個新高度。錢教授還特別提出了這是他本人看過最令人滿意的一部關於錢學森的紀錄片。“青衫封將印,科技等大儒。天功開物者,不與聖賢殊。” 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感受到了潛心科技的鑽研精神和不負使命的光輝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國家記憶》之《錢學森與中國航天》這個欄目亦將引領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價值觀,展現家國情懷;緊跟著中國道路、中國精神,為國家凝心聚力,為社會弘揚正能量與主旋律。(程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