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殺死亂臣賊子Flash,H5終於坐穩龍椅

商業技術評論按:從推出到現在24年,Flash技術已經老舊不堪。不過HTML5因為商業巨頭之間的扯皮,長時間沒法達成共識,Flash一直超期服役。現在經過8年的扯皮,4年應用,Flash終於將要被HTML5取代,漸漸成為歷史。

殺死亂臣賊子Flash,H5終於坐穩龍椅

微軟本週二發佈公告稱,Office 365將封鎖Adobe Flash、Shockwave及Silverlight插件。由於頻頻傳出安全漏洞,Flash的親孃Adobe去年宣佈,2020年起不再支持Flash,各大主流瀏覽器包括Chrome、Safari、Firefox及Edge也都列出停止支持Flash的時間表。

網絡技術調查網站W3Techs的數據顯示,全球使用Flash的網站比例已減少至4.9%,Flash的確氣數將盡。而4年前的2014年,互聯網“太子”HTML5標準完工時,Flash的使用率竟然達到80%。

要知道2014年離Flash誕生的1994年已經20年了,在軟件領域裡,存活20年實在算的上是一個老傢伙了。Flash很多技術已經太老舊了,漏洞成堆,性能堪憂,但是大家都還還離不開這個小插件。

Flash在今天給人的印象是臃腫而又低效的,但在Flash剛剛誕生的時候,卻被視作是互聯網世界的超級英雄。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互聯網的世界是單調的。別看現在的網頁和瀏覽器幹啥都行,但在Web1.0的年代,HTML能做的事情極其有限——網頁多隻是簡陋的文字排版,圖片往往是馬賽克級別的分辨率,能動起來的GIF圖片,動不動數MB的體積,對於當時流行的撥號上網來說,可謂是一圖殺貓的存在。

單調的網頁一旦使用了Flash,面貌往往會煥然一新。Flash能夠用僅僅十幾K到幾百K的體積,呈現出放大也不會失真的矢量彩色動圖,甚至還能夠做出足以令人沉迷一整天的Flash。Flash一度成為了互聯網中最耀目的多媒體技術,是否使用了Flash,甚至成為了人們來衡量一個網站先進與否的標準。

Flash的大展拳腳,離不開它的準確定位——HTML平臺不行,那Flash自己就來做平臺。Flash用插件的身份,幹著平臺才需要負擔的繁重工作。

在Adobe豐盈的奶水的滋潤下,Flash茁壯成長。Flash先後加入了對Javascript、HTML、XML的支持,新增了濾鏡和層的模式,推出了Actionscript語言,並增強了影音方面的功能一舉把RM/RMVB趕盡殺絕。加上Flash跨平臺的特性,極其容易移植,因此Flash很快就在互聯網上打出了一片天地,引領了Web視頻和遊戲潮流。

殺死亂臣賊子Flash,H5終於坐穩龍椅

紅極一時的Flash動畫《大話三國》

20年的過程中,Flash經歷了三次成功高峰,分別是1999年的網絡動畫時代,2005年的網頁視頻時代與2008年的網頁遊戲時代。這三次互聯網領域的高峰,Flash和產業界互相成就,創造了一次次的神話,也引領了Flash在生命週期中的一次又一次產品形態上的變化。

如上所述,Flash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互聯網的正統標準HTML不給了力,在1999年HTML4.01發佈後,HTML的後續發展就被束之高閣,多年沒有了動靜。那這個讓網頁變得更美觀、互動性更強的事情只能交給Flash來實現了。

但Flash作為一個插件,一個由Adobe掌控的私有軟件,統治Web世界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在微軟、谷歌、蘋果等互聯網諸侯的眼中,Flash就是那個功高蓋主的鰲拜,哪家都想殺之而後快,但一時又拿他沒辦法。

早年間,微軟想憑藉自己一手遮天的IE瀏覽器,將自己的Silverlight立為互聯網“太子”,但是微軟在業界口碑本來就堪憂,結果一呼無人應,只能悻悻的躲起來了,但微軟看Flash不爽的確不是一天兩天了。

2010年,硅谷大神喬布斯攜iPhone炮轟Flash,歷數Flash六宗罪,引起業界譁然,斷送Flash移動化之路。

當然,光說是不行的,還要幹,大家說還是讓中立的行業組織出來出個標準吧,不然誰也不服誰,這個事情就做不下去了。不過中立組織其實也不中立,背後各個科技巨頭和組織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互相扯皮,使得整個制定過程長達8年!!!

制定HTML5有兩大標準組織WHATWG和W3C:WHATWG背後是Google、蘋果、Mozilla和Opera;W3C背後是微軟。2006 年,雙方決定進行合作,來創建一個新版本的 HTML,即HTML5。但這些企業各自心懷鬼胎,很難達成共識。

本來世界是微軟的,從1998年開始,IE開始了其長達10年的獨裁統治,2002年份額一度高達96%,作為老牌科技寡頭,微軟絕對希望主導這次標準的制定。

然而,2008年Google Chrome推出,攜搜索引擎以令天下,帶著Chrome大肆攻城略地。結果我們已經看到了,Chrome正在走向王者的路上前進,2012年5月Chrome全球範圍超過IE,這給了谷歌更大的話語權和野心。

而蘋果也不是吃素的,憑藉iPhone的巨大銷量以及其在移動領域毋庸置疑的標準制定權,她可以定義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方向。

多方勢力都想在標準制定時取得有利的位置。

比如,在HTML5的視頻格式標準這一最關鍵的一環,Google和蘋果發生了激烈的爭執。Google說,蘋果所支持的H.264視頻協議核心技術為蘋果一家所把持,這種商業化程度這麼高的東西絕然不能加入HTML5的開放標準中。於是Google在Youtube中大力推廣WebM格式,下決心和蘋果戰個痛快。

2012年7月份,同為HTML5制定者的WHATWG和W3C還曾表示無法繼續合作,HTML5差點胎死腹中。

扯皮的結果就是Flash這個本來已經被判死刑的技術,又贏得了差不多10年的生存時間,成為了一個讓人痛恨的“老不死”。

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反思過Flash淪落的原因:臃腫、低效、安全性差。但這都是它的出身決定的:Flash以插件的身份,做著平臺該做的事情,功能一多必然低效,同時也承受了平臺級別的安全風險。

當年Flash的崛起是因為HTML標準過分簡陋,許多功能無法實現,於是一個跨瀏覽器和操作系統的插件成為整個互聯網富媒體功能的事實標準。

時間撥到現在,HTML5也已經正式推出4年,逐漸變得成熟,Flash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用了10多年,Flash終於被殺死了。

從1994年4月10日到今日,Flash已經有24歲。Flash這回確定已經走入軟件生命週期的末期,是的,萬物皆有始終,更何況Flash。

現在,HTML5終於坐穩了Web標準的龍椅,但正如HTML4.0一樣,其後續標準的推出如果繼續無限延期或者走向新的分裂的話,下一個Flash也許正在路上。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 : 商業技術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