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文學心:輪扁斫輪——聖人所留竟是糟粕?不要死讀書!

在《莊子·天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輪扁斫輪。

故事如下:

文學心:輪扁斫輪——聖人所留竟是糟粕?不要死讀書!

輪扁是一位做輪子的好手。

一日,齊桓公在堂上看書,輪扁在樹下做輪子,看到齊桓公看到如此著迷,輪扁就問齊桓公看的什麼書。

齊桓公說是聖書。

但是輪扁就牛逼了,他說:

“大王看的這些可都是糟粕啊。”

齊桓公一聽就不幹了,要將輪扁處死。(尼瑪!真兇)

輪扁一聽頓時慫了 ,說:“大王,你聽我解釋。”

好在齊桓公還算是英明,應允了。

輪扁說:“您看削木頭做車輪子這種活兒吧,如果動作慢的話,雖然省勁兒,但是做出來的輪子不牢固;如果動作快的話,儘管很辛苦,但是做出來的輪子卻不符合規格。只有在不快又不慢的情況下,才能得心應手,做出最好的輪子來。這裡面是很有講究的,然而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把其中的體驗明白地告訴我兒子

,我的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經驗,所以我現在都七十歲了,還得自己一個人出來做輪子(真苦逼),我是沒有辦法把自己的這份手藝傳給別人的,等到我死了,我的手藝也就跟著我一同進人墳地了。像聖人的書,其實也是一樣的,那些聖人很偉大,但是對於他們所領會的精妙的道理,並不能如實的寫在書裡面,至於那些不可傳的精髓,已經同他們一起死掉了,所以他們在書裡留下的都是糟粕啊。”

齊桓公頓時覺得似乎有幾番道理,便是放了輪扁。

輪扁心中頓時一萬隻草泥馬奔馳而過:可嚇死爹爹了。

........

文學心:輪扁斫輪——聖人所留竟是糟粕?不要死讀書!

但是這樣講,人們又會產生一個疑問。

既然經驗不能夠從別處得來,那麼書籍是不是就沒有用處了呢?

其實,書籍的作用在於傳授給我們知識,而不能夠授予我們能力。

知識對於能力的獲得來說是一種強大的助力,所以,書籍並非無用,但是它不能夠代替一切。

輪扁講述的只是其中一方面的道理,我們不要因此而片面地否定書籍的作用和好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文學心:輪扁斫輪——聖人所留竟是糟粕?不要死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