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谋略奇书《韬晦术》,读一遍,人生顺达

谋略奇书《韬晦术》,读一遍,人生顺达

作者,杨慎,明代文学家,诗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1524年因得罪明世宗朱厚熜,落难云南。

路途长江之时,

刚好,一个渔夫和一个山人在江边喝酒作乐,谈笑风生。

杨慎感叹万千,于是请人找来纸笔,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名扬天下。

《韬晦术》1-3卷见前作 。

谋略奇书《韬晦术》,读一遍,人生顺达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假如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人事上也无从应对,养晦在时间上来不及,怎么办?

这正是谋“晦”的最好时机。

用智计谋画“晦”的形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但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由于内心光明的缘故。

谋晦要能忍耐,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才能成就非凡之势的“晦”,然后方能立下不朽之功绩。

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做,此时,便假借做的名义来阐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而不做的目的。

这是《晏子春秋》中的一个故事。

齐景公让养马人饲养他喜爱的马,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命人拿刀肢解养马人。

这时,晏婴在旁边侍立。

手下的人拿了刀上前,晏婴叫住了他们,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的?”

景公神色惊慌地四处张望说:“尧舜从不肢解人,肢解人是从我开始的。”

于是就不肢解了。

景公说:“就把他关进监狱去吧。”

晏婴说:“这么做的话,他还不知道自己犯的罪大到死啊,我来替您一一罗列他的罪行,让他伏罪,然后再把他关到监狱去。”

景公说:“可以。”

晏子对养马人说:“你的罪名有三个,景公派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 这是当死的第一条罪行。

弄死的是景公最喜欢的马, 这是当死的第二条罪行。

使景公由于一匹马的缘由而杀人, 百姓听了一定会怨恨我的国君, 诸侯听说一定会轻蔑我国。你弄死了景公的马, 使君主积怨于百姓, 军力弱于邻国, 这是你当死的第三条罪行。

现在送到监狱去吧。”

景公感慨地叹道:“ 您放了他吧,您放了他吧!不要再损害我的仁爱之心了。”

破坏对手的策略,打击对方的势头,威猛英勇还不如“晦”的成效大。

如果被敌人围困,论勇也不行,实力又不对称怎么办?

此时只能用“晦”了。

谋“晦”最不能要响亮的名声,因为名声会让自己暴露在外面,名声过高也会有无形的影响力,使上位者不安 ,这样便有上疑有祸的危险了。

假如正人君子的名声在外,并且名望很高,可以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过错之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

如历史上萧何自毁声誉,以避刘邦的疑心之祸。

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又不方便拒绝别人的好意,不如引别人入局自己的“晦”的状态中,请君入瓮就会由自己做主,一举两得。

人人都是讨厌别人不顺从自己,回绝就会有祸害发生,两难之下只要先损害本人来满足别人。然后忍辱负重就可以把他人全部都占为己有。

身处人人羡慕的好位置,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不通过谋晦的手段就无法保全自己,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谋晦的行家都是要铭记于心啊。

谋略奇书《韬晦术》,读一遍,人生顺达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有着不好听的名声,但却是可以出奇制胜的法宝。

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的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备的。运用诈术只要合理得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

笔直的路是漫长而难走的,而小路才是抵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不过你要细心察看啊。

用“诈术“来求生存,

用“晦术”来保自己,

这并不是教人不走正道,只能说正道太难走了。

曹操因诈术而兴霸业,王莽因为诈术而得到了名声,诈术作为一种谋略,即使贤能的人也不能免俗。

讨厌诈术而老实行事,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因不识诈术陷入别人的诡计之中,这是要被当世之人所讥笑的。

君子虽然不会喜欢用诈术,但最好也要知道诈术的使用方法。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们都喜欢归功于自己,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虽然有博取名声之嫌,却也是功德一件啊。

话说有一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出名。

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主持和七个弟子晓得。

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主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料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主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了,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

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

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主持很失望:“自认没拿佛珠的,明天你们都下山吧。。”

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老主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

弟子说:“我没拿。”

老主持又问:“你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

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主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不但想到自己,更能为他人着想的,你已经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在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中,虽用心的相处,但也偶尔会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时使用一点小诈术反而会使关系更亲密,这个道理很奇妙,知道的人很少。

例如:爱人的生日会,提前告诉说,因加班可能回不来了,结果不经意间却来了一个惊喜。

诈晦是不容易做得,技术不行就不要尝试,如失败则必受其害,心里没有点耐性也不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只能徒增成为别人的笑柄。

谋略奇书《韬晦术》,读一遍,人生顺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