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心理學:一個人是否與眾不同,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心理學:一個人是否與眾不同,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什麼樣的人是與眾不同的人,與眾不同的人往往站在人群中,就會發現有一種特殊的氣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眾不同的人都是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必定荊棘滿布,也充滿著艱辛。

因為這條路意味著孤獨,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很多人的質疑。

但是一旦你能做到與眾不同,你的氣質與個人魅力都將有很大提升,也將擁有更多人追隨。

心理學:一個人是否與眾不同,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心理學:與眾不同

1、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真正與眾不同的人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有著強烈目標與動機的。

就是這種強烈目標動機讓他的行為充滿主動性與自覺性,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靠近自己內心真實目標與夢想。

但是在生活中,我曾經發現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許多人的目標往往來自大眾的目標。

比如曾經有一個學員她在諮詢過程中坦言,自己讀書也好,工作也好,都是跟隨大眾的腳步,幾乎很少去涉及自己內心的夢想。

除非自己發生大的變故,會突然意識到自我覺醒,我們身邊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和大家分享一故事,曾經美國有一個老師讓學生寫下自己二十年的夢想,孩子們紛紛寫下自己內心燦爛的夢想。

有的寫下想要成為海軍,因為自己被嗆過。有的寫下自己想要成為一個總統,因為自己對城市瞭若指掌。

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一個盲學生則寫下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內閣大臣。

二十年後,老師想知道學生們是否都實現了夢想。於是他把學生的信都寄給他們,並要他們回信告訴他們,是否實現了自己夢想。

這名老師後來收到了很多來自學生的信,很多人都可能淡忘了自己夢想,他們成為絕大多數普通人。

但是其中有一封信來自內閣教育大臣的信引起他的注意,原來他發現那個盲孩子真的實現了自己夢想

他在信中寫道,自從我寫下那個夢想,我就從來沒有忘記這個夢想,我沒有哪一天放棄過,現在我終於實現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潛意識的說法,其實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我們潛意識在做,我們內心覺得自己是什麼,那麼我們會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這些特徵,戴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尊崇自己的潛意識,用自己的意識帶領自己的行為終於實現了夢想。

心理學:一個人是否與眾不同,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心理學:與眾不同

2、能夠面對他人壓力,不改初心

第二個與眾不同的人,大都能夠面對別人的壓力,不改初心。

心理學上有一個羊群效應,講述的就是個人在群體壓力的影響下,往往會放棄自己個人選擇與觀念,從而成為和大家一樣觀念的人。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從眾 效應有多大,這往往讓我們陷入一種盲目的思維。

但是真正與眾不同的人,他們會不改初心,堅持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比如李銀河其實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麼多年來她研究同性戀,剛開始的時候被很多人抨擊,她發佈的言行也被很多人所抨擊,但是在她心目中,她秉承的是更為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她,一直不改自己的初心與選擇,並出版了許多這方面的著作與研究。

多年來的堅持,現在大家不再對同性戀如談虎色變,而是慢慢接受這是一種生理特徵,也開始逐步認同李銀河在這方面的建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做一個與眾不同 人可能就是需要自己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你極有可能隨時遭到人的打擊,如果沒有堅定自我的堅持,或許根本無法走下去。

心理學:一個人是否與眾不同,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心理學:信念

3、擁有自己強烈的信念

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往往也是擁有自己強烈的信念,這種信念來自內在的價值觀與自我的使命。

擁有自我使命的人是幸福的,這種使命來自一個人擔待與修養,也來自一個人內心的格局與氣質。

所以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有自己信念的人和沒有信念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區別。

《活著的意義》這本書講述的是心理學家教授弗蘭克爾寫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他強調了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在猶太人大屠殺的過程中,他一直希望自己的書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受益

懷抱這個想法,他在一次次的危機中挺過來,如果沒有意義的堅持,或許他早就放棄了生的希望。

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其實是超越平庸的生活,直指生活本質,他們希望通過有限的生命中,留下自己的思考與心得,讓這一生無怨無悔,這或許是他們具有卓越氣質的關鍵。

‍作者簡介: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國際DISC認證講師與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