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這個春節大家過得都不太踏實,一邊為疫情擴散憂心忡忡,一邊因“禁足”過久百無聊賴。在所有娛樂場所關閉、電影撤檔的情形下,影片《囧媽》的網絡公映顯然成為了許多人的居家娛樂首選項目。

這一“囧”字系列影片,雖質量每況愈下,但好歹打著喜劇的旗號,哪怕都是些裝傻充愣的情節,按照國人的思路,大抵都會以“大過年的,圖個樂呵”一帶而過。而這次的《囧媽》,卻連個“樂呵”都吝於帶給觀眾,甚至毫不掩飾地將母子、夫妻關係中的大把焦慮散播開來,一度讓人如坐針氈。幾位笑星的客串和有限的搞笑橋段都只是點綴,主線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家庭倫理大戲,用一段段幾乎令人窒息的爭吵充分而生動地演繹了控制慾極高的母親對下一代的婚姻、生活產生了多麼巨大的負面影響。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囧媽》海報


影片界限分明地劃分為了兩個段落,一半是極盡種種不堪的現實主義,一半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超現實主義;一半是戲劇性衝突的羅列,一半是荒誕式巧合的集錦。不可避免地,觀影的感覺也被生生扯成了兩半,一半是聒噪乏味,一半是莫名其妙。

導演大膽地將現實中親子關係與親密關係的尖銳問題狠狠地拋了出來,卻一直遊走在表象之上,觀點也只是點到為止,無法通過有效的事件行為來解決危機,甚至只能依靠帶有一定程度的奇幻色彩情節來促使人物完成戲劇性目標,這便造成了基調的斷裂、結構的坍塌,使原本可以深度挖掘的現實題材活生生變成了一場臆想聯歡。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徐伊萬


雖然總體體驗不佳,但不得不說影片在家庭矛盾的展現部分可算是相當典型且具有強大的共情效果。

徐崢飾演的男主角徐伊萬,雖年過四十事業有成,卻膝下無子婚姻破裂,一邊要對母親隱瞞實情一邊要計算離婚的經濟損失,這種情形可算佔盡了中國式中年危機的要點。而導演在開端便安排了一場劍拔弩張的夫妻對話,更是直接暴露了人物的負面特性即矛盾的緣由——強烈的自以為是感和操控欲。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徐伊萬妻子張璐


緊接著,伊萬與母親在火車上六天六夜的相處過程,充分證明了他在親密關係中不自知的控制慾完完全全來自於他的母親。而母親對兒子的控制,在車廂這樣狹小封閉的空間內,被再次加壓,甚至發展為了監控,一度達到了矛盾的頂峰,也正是這種環境的特殊性,使得母子間的對話格外充滿了窒息感。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徐伊萬與母親盧小花


作為母親,最為基礎的操控手段就是管吃管喝,不停地詢問兒子要不要吃東西,不停地向兒子嘴裡塞食物,讓兒子吃完一盤紅燒肉又嫌他太胖。這種表面上看起來是“關心”的行為,實則是背後對自我失序感的一種向外尋求補償。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知曉,母親在年輕時便熱衷於控制丈夫酗酒,她不選擇離婚或分居而選擇執意改變對方,像許多親密關係出現裂痕卻依然緊緊抓著不放的人一樣,無法面對自己選擇的失敗,無法接受自我世界的失序,一定要強迫對方來按照自己的邏輯行事,不停地加以糾正,不停地將對方拽到自己的軌道上來,以操控他人的勝利來掩蓋自我失控的恐慌。

而當丈夫不在的時候,這種操控的承接往往又落到了孩子身上,哪怕在孩子過了不惑之年,依然要在自己可見的範圍內對其加以管制,甚至插手他的婚姻,得以繼續維持自我有序。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更可怕的是,當這種心理狀態達到巔峰,便可以連對方的言語都能全然忽視,完全憑自己的臆想來行事,這也是影片中屢次出現的場景——伊萬站在母親對面講著道理,母親卻彷彿聽不到他一般,自顧自地說著自己關心的話題。這導致伊萬又急又氣,而母親認為他小題大做,依舊我行我素,母子矛盾愈發不可調和。

忽略現實,逃避重點,甚至抹殺對方的自主意識存在,不聆聽也不溝通,母親這個角色可以說是相當典型集中的問題人群代表了。切斷與現實的連接,沉迷在自我世界,還要求他人無條件聽從自己,完完全全的“巨嬰”行為。而這一切又將衍生出多疑心理,多疑繼而增加焦慮,焦慮又再度尋求操控來得以緩解,惡性循環就此產生。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這也是這類人群容易上當受騙的緣由——自我封神,否認失敗。影片中的母親便是聽信了公眾號騙局,交納了2萬塊去莫斯科參加演出,並堅信其真實合理性。

在這一路“看不到”對方的情形下,正常的交流勢必是要失敗的,於是導演不得不適時地安排了一場激烈的母子爭吵,將所有的問題矛盾清點出來,不得不撕破這層遮蔽在雙方面前的輩分尊卑網,讓兒子說出“大逆不道”的話,尖銳而殘酷,讓母親尊嚴掃地,跌下自我神壇,悵然失落。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母子爭吵


到此,現實主義落幕,超現實主義開啟。

僅僅經歷了一次爭吵,一個“巨嬰”式的母親便可幡然醒悟,明白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自己不該干涉和操控,這是何等美好的理想主義。不僅如此,導演還安排了一場生死戲碼,讓母親用實際行動來印證為兒子而活的誓言,進一步彰顯這份雖令人焦慮窒息的“母愛”背後隱藏著無私的奉獻和犧牲。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而當得知伊萬已經離婚之後,母親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用無端的自責渲染了一份悲情。不得不說這也是“巨嬰”心理的特點,彷彿世間萬事都因自己而起,圍繞自己而轉。“都是你不好”和“都是我不好”實際上是同一種心理狀態的不同攻擊機制,一個對外一個對內,都是在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情形下,用無效的攻擊來抵禦內心的失控。

繼“熊出沒”之後,影片在奇幻的道路上越跑越遠,母子二人躺在廣袤的冰凍湖面上一籌莫展之時,天空中居然出現了熱氣球,並帶領他們一路飛到莫斯科,公然降落在紅星大劇院門前。雖然錯過了演出時間,但大幕就是很湊巧地卡住了,母親的歌聲吸引了樂手和觀眾,演出得以重新進行,母親得以實現了幾十年前的願望。伊萬不僅與母親擁抱和解,也與前妻握手言和,美好圓滿地彷彿一段童話故事。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剎那間都明白了“愛不是索取和控制,愛是接納和尊重”,只有觀眾不明白他們是怎麼明白的。又或者說,沒有後面的這些奇幻事件的發生,人物便無法完成轉變,而這種依靠巧合來進行轉折的手法,除了增加不真實的荒誕感,別無它用。

《囧媽》——一場超現實主義和解

母子和解


可以看出,導演對於人物轉變也沒有任何現實依據,不得不採取非常規手段來強行製造一場虛幻的和解。形成一種道理說得都對,卻沒有令人信服事件發生的尷尬局面,彷彿天空飄來幾個大字一般縹緲詭異,而這樣的天真也只能愈發凸顯現實中的無力,使得整部影片從強行咯吱人的癢癢撓又變成了一碗臆想中的熱雞湯。

而這種超現實主義的荒誕性不僅未能真正使觀眾得到心理補償,其巨大的失真感反而產生出一種戲耍糊弄的姿態。

畢竟在現實中,沒有熊,沒有熱氣球,沒有半路卡住的幕布,更沒有瞬間的頓悟,那些無盡的嘮叨和爭吵,依舊無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