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線上問診醫生:60%問診是焦慮所致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最近一週線上問診量激增,大多數是 詢問 新型肺炎,我把這些患者歸成三類,其中第一大類佔比 至少有60%-70%,大多數是焦慮緊張 所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譚來勳感慨道,剩下的患者30%可能是症狀相似,只有很少一部分需要進一步做肺部CT等檢查,這種 患者基數也讓我看到目前大多數人的恐懼。

一直捧著手機,一個個對話框處理,如此反覆,就是譚來勳的除夕寫照。作為一個神經內科醫生,譚來勳一直在疫情肆虐過程中想找自己的位置,盡一份力量。在他看來,醫生在這種危急時刻就是要救人的。“其實入駐微醫很久了,平時忙,上線時間有限,但是最近患者問診激增,大多數都是失眠、緊張、低燒發燒等症狀,後來發現 ,如果線上我可以很好的解答患者問題,他就不會再去醫院掛急診或發熱門診。”

自從臘月二十五,譚來勳就開始把大量業餘時間用再微醫上,他告訴記者,因為焦慮想知道是不是感染新型肺炎,很多患者出於怕去急診或者呼吸科會被傳染,所以會在線上先試探性的找找答案,而在這道“工序”裡,線上醫生可以幫助一半以上患者排除感染的可能,大大的減少了一線門診的工作量。

通過最近的線上問診患者規律,譚來勳發現,至少60%的患者都是心理作用,遇到這類患者他會很耐心的疏導,然後肯定的告訴諮詢者,你不是感染了新型肺炎,去門診檢查的必要都沒有;遇到真正有身體異常症狀的患者,他會說明原因,告訴患者應該做哪些檢查進一步確認,也會有高度疑似新型肺炎的患者,譚來勳會直接告訴他們,該去某些定點醫院。

“現在趕上流感季,因為症狀相似,很多患者會在得正常感冒後異常緊張,但是如果所有患者都去定點醫院排隊檢查住院,會對一線醫護人員造成翻倍的壓力,甚至有本身沒病,總去病區檢查反而被傳染的可能。”譚來勳說,通過這種形式默默在背後為呼吸感染科室的同行分擔一下壓力,自己覺得非常滿足。

“可以圖文 ,也可以語音,200多問診裡,大約十幾個語音問診,非常方便。”譚來勳說,身邊越來越多醫生在這個特殊時期加入了在線問診,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一線“。在對話框裡輸入的不僅僅是專業的回覆,更是患者的安心。目前,健康時報聯合微醫啟動線上義診,以綿薄之力紓解就診受困的患者。希望有類似疑問的患者可以在線上先問診,自我隔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