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鄉村有這樣一群人,每年要有10個月吃住在車上,日入100多元


在廣闊的鄉村大世界裡,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出身貧寒,自幼就吃百家飯,常年出沒於鄉村市井之間。舊社會時被認為是“下等人”,只有貧到不能再貧的子弟們才會從事這個行業,他們就是民間戲曲工作者。

江濤是一家民營戲劇團的管理人員,與20多個兄弟姐妹常年出入鄉村。據他介紹,他們劇團演員都是草根,父輩就在一起唱戲,子承父業,到了他們這一輩,又組合在了一起。“唱戲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我們小的時候,在村子裡只有非常窮的人家才會把孩子送去唱戲”江濤說。

來自安徽泗縣的李師傅今年53歲,沒上過一天學,由於小時候家裡特別窮,就被父母送去學戲。他與團裡所有人一樣,沒有進過專業學校,都是跟著村子裡的唱戲先生或父母學的,沒有教本,全靠口傳心授。


包括劇團裡的樂手們,也基本都是文盲。他們師從民間藝人,學習全靠耳朵聽,腦子記,不懂樂理,只能一遍遍聽,一遍遍練。但是,令人詫異的是,這個“文盲”劇團的水平卻超出了專業劇團,在民間有著良好的口碑。

李師傅還說,在他從藝這幾十年裡,日子一直過得艱難,民營劇團唱戲就是要飯,以前到村子裡唱戲,冬天沒地方睡,就鑽草垛,只是這幾年國家開始重視戲曲以後,搞起了送戲下鄉,日子才算好過一點。

筆者發現,這家泗州戲劇團儘管在皖北民營劇團當中屬於佼佼者,但團員們的生活卻十分艱苦。一輛舞臺車被分為兩半,一半作為舞臺,一半作為後臺和生活區。圖為一位正在化妝的演員。

每天晚上,大部分成員就在舞臺車裡鋪上墊子席地而睡。個別有條件的,則睡在私家車內。每天早晨所有團員6點就要起床,收拾被褥,洗漱,燒飯,並做好演出前的準備。

儘管室外寒冷,但為了是演出服穿得好看,演員們不得不脫去棉衣,穿上單薄的戲服。團長告訴筆者說:“唱戲是夏天熱冬天冷,因為戲服貴,夏天怕被汗浸溼,裡面就穿著馬夾,冬天為了好看只能脫掉厚衣服”。圖為一位正在梳妝的演員。

近年來,送戲下鄉被多地文化部門所重視,實行招標制。李師傅所在的這家民營劇團,由於唱功紮實,演出水平突出,成員多,每年可演三四百場,算是同行裡面相對較好的了,但卻要一年在外呆上10個月左右。可儘管如此,人均收入每天也就一百多元。圖為一名化好妝的演員。

送戲下鄉是一種流動演出的形式,每天一個村,唱完就要轉到下個村莊。因此,演員們過著每天都在“搬家”的流浪生活,常常兩三個月都不能回家一次。

近年來,由於娛樂形式的多元化,戲曲所佔的娛樂份額越來越少。但好在鄉村裡還有熱愛地方戲的老年人,他們的記憶裡戲曲是曾經最好的娛樂,那裡面有著抹不掉的美好回憶。

而為鄉村老人們撐起回憶的恰是這些熱愛戲曲,併為之奉獻一生的鄉村藝人們。他們雖然沒有系統的學習,但憑著老輩人的言傳身教,依然可以掌握戲曲要髓。圖為觀戲的老人。

演員們雖然每天吃著大鍋飯,一碗米飯一大盆菜,但是卻樂呵的很。用他們的話說,從小苦過來早已習慣,吃飽穿暖,掙夠一家老小的開銷,就已足矣。然而他們的孩子,卻沒有再從事戲曲工作的,因為不僅辛苦,而且收入低。

筆者有幸遇見的這家民營泗州戲劇團的團長系泗州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儘管屬於行內佼佼者,但生存依舊艱難。當一種文化頻臨滅絕,維繫它的,往往是一群有著情懷的人。儘管政府支持,但地方戲還能走多遠,仍然有著太多不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