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葛剑雄:《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序

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葛剑雄:《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序


2006年秋,我收到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张靖华发来的邮件,就他在安徽巢湖北岸发现的一些村落和建筑形式的特点与移民的关系提出问题。我与他并不认识,更不了解他的具体情况,但感到他注意到了一种我们在移民史研究中苦于找不到实例的现象——建筑和聚落形态与移民的关系,因此立即给了他回复,肯定他的思路,并鼓励继续深入研究。经过多次邮件往返,2007年4月10日,他发来一篇论文《“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形成背景初探》。5月1日,我将提了些修改意见的论文发回给他,并指出:“我以为,一个重要的不足,是没有讨论水塘,而这是‘九龙攒珠’模式中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说是核心。水塘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还是利用自然地形半人工的?究竟有什么优点?除了排水外还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到清代建新村时依然采用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这样的模式能够维持数百年?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的,也是这一模式的亮点。如有可能,务请补充。”到2009年6月,张靖华已完成他的硕士学业,他的硕士论文《“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规划和源流》也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要我写几句话。我欣然同意,写道:“要复原或重建中国的移民历史,仅仅依靠文字记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文字以外的信息。移民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民居是移民所传递的重要文化信息。但对移民内部踩踏建筑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非专业水平,而出自建筑、分期按揭、环境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忽略文献记载和历史背景,因而像本书这样成功的尝试难能可贵。”


张靖华的研究兴趣并未因这篇论文的出版而中止或转移,相关研究在继续,7月间又来邮件问我重要的移民源江西瓦屑坝的相关问题,8月间还转达了鄱阳县湖城办公室邀我承担瓦屑坝研究课题的信息。我告诉他:“这些课题都需要作大量调研,完全依靠文献解决不了问题,而我近期不会有空,所以无法承担。”2010年7月12日,他给我发来邮件:“我们在巢湖的研究仍在进行,对一些涉及社会学和建筑学交叉领域的问题,我很想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研究。但苦于周围学习的条件不够,因此很想了解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这边的情况,不知道先生这边是否欢迎建筑学专业出身的我来继续升造?如果可以,大概需要怎样的准备?盼望先生给以指导和答复!”我自然很欢迎,告诉他我们研究所招生从来不讲究原来的专业或研究方向,我已毕业的博士生中有电子工程、通讯等专业的。只要考试合格,建筑学专业不仅不会是障碍,而且还有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但由于他已工作,加上个人的原因,当年未能如愿报考。到2012年2月,张靖华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并在当年7月被录取。经过5年的学习和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于2017年6月通过答辩。又经过一年多的修订,形成这部专著《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


葛剑雄:《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序


与9年前的硕士论文相比,尽管还沿用了“巢湖北岸”这个概念,但即使就空间范围而言,也已有了质的扩展,涉及该区域的山系、河湖与地质构造。就时间而言,尽管重点是明初以来,还是追溯了巢湖演化的两种学说,由秦汉而唐。就内容而言,尽管依然包括对“九龙攒珠”这一移民与建筑形态关系的更深入的研究,但已很大程度地扩展到建筑空间、移民与社会、聚落形态与市镇演变、交通和商品对市镇建筑空间的影响,尝试提出聚落更替和更新理论及计算公式,并对现实的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议。


我曾与张靖华讨论过他此书的学术旨趣与追求,得知集中于两方面:


一、社会和建筑的关系


建筑空间与社会活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建筑学的研究,由于对于技术数据的过分倚重,使得二者的有机联系常被割裂。对传统建筑、聚落空间的研究往往只是对结构、造型、色彩的总结、概括,对于其背后的形成、影响要素难以触及。实际上,建筑和社会高度重合,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社会是建筑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巨大动力。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产生必然和社会的产生同步,而建筑空间的发展也必然与社会的运动同步。对于建筑的认识和研究,只有建立在对其背后产生的社会因素的理解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这是由于:一些建筑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本书所研究的“九龙攒珠”聚落在巢湖北岸的建立本质上是明初移民社会形成的结果,而建筑现象的流布、发展、演化,又和人口发展、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不能理解社会对于建筑发展的直接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难真正对聚落和建筑进行有效的分析。


葛剑雄:《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序


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对社会的反作用同样存在。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在空间的反映。这种反映在微观、中观、宏观都存在。在微观上,可能体现为个人、家庭活动对单体建筑外观、结构、陈设的影响,在中观层面可能体现出家族或其它社会组织对聚落空间秩序和发展方向的雕塑,在宏观层面则可能体现为更大规模的社会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建筑思想、技术与文化的流传。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本身可以成为解读、理解、观测某一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指标,它常常是异常敏感的。单体空间的材料对比、造型差异可能代表其背后的经济、技术、文化差异,相邻聚落的空间关系可能反映不同家族群体的经济冲突、社会矛盾,相邻区域的建筑空间的差异则有可能是不同社会环境、管理制度、生产方式所导致。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空间化。


二、社会学与区域更新


由于建筑活动和人类社会的这种彼此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使得在区域更新的具体工作中,不能完全脱离对于社会的研究与关怀。事实上,冰冷而僵化的,以建筑的改造来代替社会发展的思想,已经在现实中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大量的城镇“千城一面”,古镇索然无趣,老街上假古董、劣货充斥,证明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某种将建筑的改造等同于综合发展的错误思想。这一思想的背后,有体制性的因素,如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在行业管理,协作方面的不协调、不对称,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社会学研究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脱节,以及从某一时期以来产生的社会学者与建筑学者之间无法真正对话,互相协作的现实困境。都为区域更新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将人的发展与建筑的发展真正协调起来,社会的进步与物质的进步统一起来,提出了更复杂,更艰巨的任务。


为了改变这一现实困境,除了学科层面的交叉合作以外,机制性的创新显然也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在现实工作中创造机会,使得社会学与建筑学的融合工作真正发生,社会学者真正参与到建筑与聚落更新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体制性的创新与行业的打通,也才能有效的改变上述问题。


正因为如此,张靖华有成果不限于本书的具体内容。至于本书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还得请读者们审阅评价。


葛剑雄:《湖与山——明初以来巢湖北岸的聚落与空间》序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