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偶然有一次,在東孔莊村趙氏族譜頭門卷裡翻閱觀看趙氏列祖列宗人系名列表時,忽然發現宗譜裡第九世文字輩裡有一個名叫趙文宗的一個人,譜裡簡單地記敘著幾行字,趙文宗,善人,清康熙年間曾在修武縣西十里許古孔道旁建棚施茶助人,並創建呂公堂廟。以幫助人們消勞解疲。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郜屯村路標

為探究此事真偽,遂而和東孔莊趙氏老族長趙立泉一同前往查找線索,兩人在出東孔莊村東行,走待修路向行,沿小皓路向南至行,不一會就到了郜屯村偏西南,路東的呂祖廟驀然出現在眼前。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呂祖廟全景

呂祖廟位於修武縣縣城西的郜屯村西南。焦作至修武人民路從廟前不遠處穿插而過,可惜沒有路標指示路線,根據當地村民講,呂祖廟也叫呂祖庵、呂公堂。現該廟廟沒有山門,大門無鎖,大門東樹立有縣文物管委會的文物保護點的石碑,碑陰有簡單簡介。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呂祖廟保護碑

推開大門,二人進了院子,迎面是三間主殿,主殿下掛有“呂祖行宮”匾額。東西配殿各三間,主殿左右各有三間配殿,觀看在主殿的東窗廊下立有一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石碑,名為《創建呂公堂捐施香火地碑記》,上面清晰記述了建廟的原由:“善人趙文宗,因邑西孔道商旅如織,東去縣治八里而遙,西達張弓鋪五里而近,行人至此恆苦燥渴,有因之而斃於途者,特建呂公堂煮茶以濟之。”碑首刻有“皇清”兩字,碑陰刻的標題文字為:《呂公堂地畝□段四至開列於後》,內容大致為當時買地、施地及界限情況。關於趙文宗,除了家譜記載,在大清道光版《修武縣志》卷八“義行”裡有關於他的記載:“趙文宗,性好善,於縣西十里許出資為棚,暑月施茶。自以為年老,恐不能久,遂於其地建呂祖庵廟院,並置田數畝為經費,招道士焚修其中,以作永遠之計。”在他的帶動下,修武縣的士紳也都參與善行之舉。在《創建呂公堂捐施香火地碑記》中,記錄有當時資助趙文宗施茶建庵的士紳名字及其地畝數和捐錢銀兩,僅僅捐地就有300多畝,成為一筆不小的廟產。後來,又有少數遊民留住廟宇周邊,此處漸漸繁衍為呂祖庵村。1995年,呂祖庵村相應修武政府號召將該村併入郜屯村。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趙文宗創建呂公堂施捨地碑記

《創建呂公堂捐施香火地碑記》東邊緊挨著的是一塊殘碑,只有碑首部分,上刻有:《遊武山祠記》,“常思名山勝概不一”,云云。好像是朝拜武當山金頂後寫的遊記。修武民間舊時有每三年例行朝南頂武當山祭祀真武的習俗。主殿的西窗廊下有1993年3月25日立的《重修呂祖廟》,記述了當時重修廟宇再塑呂祖金身的經過。通過此碑知道,呂祖廟也是歷經劫難,現在的主殿也就是那次重修的。只是,當時趙文宗為何以供奉呂祖的名義建廟宇呢?估計這與呂洞賓在民間的形象有關。在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號純陽子,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道教中的大宗師,被尊稱為呂祖、呂祖師、呂仙祖、純陽祖師。與觀音菩薩、關公一樣婦孺皆知。呂洞賓,原名呂岩,出身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讀經史,據說曾在唐寶曆元年(825年)中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後來,隱居中條山修行。修仙成功後,雲遊四方,普度眾生,從不收取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由此看來,趙文宗當初在此建庵供奉呂洞賓,本意是借呂洞賓樂善好施的形象,勸人多做善事,可謂用心良苦。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碑刻記載的趙文宗

主殿和東西配殿均鎖著門,沒有可觀之處。在西配殿廊下,看到兩塊殘碑,兩碑碑身均字跡模糊,湊上前去仔細看了看,只見北側的上面刻有:《呂公堂創建五瘟神祀碑文》,落款為“乾隆十年歲次乙丑十月”。南側的落款為“皇清道光九年歲次巳醜榴月下浣”,像是功德碑,距今已188年。西配殿南牆根下也有一殘碑,字跡漫失,不可辨認。據據呂祖廟保護碑介紹,在解放戰爭期間,呂祖廟曾是解放軍禦敵的堡壘,解放軍的7名將士在此與國民黨軍激戰而壯烈犧牲。看來,呂祖廟也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環顧一週,不大的院落空寂無人,倒是主殿、配殿廊下掛的幾對紅燈籠分外醒目。廟門外有幾棵桐樹,不甚高大,估計是近年栽植的。廟門正對著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

修武郜屯村的廟居然因這個趙姓人而建

趙文宗文獻記載

參觀完畢,我倆走出廟宇,感嘆萬分,特別為趙氏文宗無私奉獻精神倍受感動,也為趙氏家族出此善人而驕傲,呂祖廟僅僅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氣不大。但它所蘊含宣揚的善行義舉卻是今天我們所稱許褒揚的,在當前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勸世價值。古人云:“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願我們身邊湧現出更多像趙文宗那樣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之人。果真如此,乃國之昌、民之幸也。(圖文:趙完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