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在線教育千億市場如何“掘金”?業內大咖獻計獻策

在線教育千億市場如何“掘金”?業內大咖獻計獻策

杭州網訊 11月24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網易集團聯合主辦,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濱江區人民政府、杭州蕭山區人民政府、北京網易傳媒有限公司及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網易未來大會”之“未來數字生活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上,編程貓創始人兼CEO李天馳、小盒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PO賈曉明、51Talk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張禮明和網易有道副總裁何皓瑜就“掘金在線教育千億市場”的話題展開了討論。

話題一:在線教育過去幾年的發展

對於在線教育過去幾年的發展,李天馳指出,目前在線教育呈現頭部化的趨勢。“近十年來線下門店的數量縮減了差不多50%左右,隨著線下整體商業模式的成熟,它的頭部聚攏效應也會非常增強,線上也在慢慢完成自己的探索,非常多的尾部、長尾的一些機構在往線上走。我們認為,接下來的幾年是線上機構重新整合、形成一個頭部效應的過程,我覺得線上的頭部效應會比線下來的更加聚集。”

賈曉明認為,在線教育的門檻遠遠高於線下教育。“過去幾年在線教育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因為市場需求在這,同時無論是線下還是校內,大家都向在線轉化”。

而張禮明表示,從英語的細分賽道來看,在線教育在過去幾年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需求旺盛,尤其是到二三四線城市,但需求旺盛的同時是資源的不平衡。“在線下,尤其到了三四線城市,既沒有好的老師,也沒有好的教材,也沒有好的研發能力,而這些都是在線教育所能夠提供的,這也讓過去幾年在線教育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何皓瑜則認為,無論是線上線下,背後其實都是市場的需求在支撐市場蓬勃往前走,好產品好服務的公司一定會勝出。“教育最後考驗的是產品和課程的內容,還是會回到教育的本質來。在這個賽道上,不管APP如何多,最後沉澱下來的,在這樣的一個規範的浪潮下,最後能夠跑出來的一定都是有匠心在做好產品、好服務的公司”。

話題二:在線教育賺不賺錢?

李天馳指出,當前整個在線教育存在低效增長和超量供應。“如果一個在線機構,前20%的銷售、前20%的老師,把這些效能高的部分提出來,肯定是賺錢的。大部分虧損是在後面的部分,就是實際上這個機構沒有這樣的供應能力,但是它超量提供了它的服務。如果一家企業非常重視當前這一場規模戰爭輸贏的時候,會傾向於在這裡面做過多的投入,這個投入就會帶來非常低效能的增長”。

而賈曉明認為,互聯網在別的行業可以進行效率提升,在教育方面的價值反倒不明顯。“如果在教育方面的一些小切口,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是很有可能掙錢的,但是要想規模化做成一個平臺類似的系統,我覺得這個路還是蠻長的,確實要不斷有資金投入進來”。

張禮明表示,燒錢在線上教育行業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頭部的企業。“如果沒有快速的市場投入就沒有快速的增長,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對產品和用戶的關注,那麼你的增長肯定是不可持續的,這個不可持續也是不可取的。我們不認為這個行業永遠會燒錢下去”。

何皓瑜指出,無論是線下教育還是在線教育,本質是在教育,而不是“在線”,回到教育產品本身,企業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教研、產品的打磨上,找到好的老師,做出讓學生喜歡且有價值的產品,這才是一個教育生意能夠做長久的一個根本。“從有道本身來講,我們其實在雙師直播大班課、智能硬件上都能夠看到一個比較好的、能夠跑出健康模型的這樣一個趨勢,而把這幾方面的優勢加起來,它就會是一個更加健康的有道獨有的教育生態”。

附:以下是“2019網易未來大會”之“未來數字生活論壇”圓桌實錄:

曹丹丹:我們這個環節聊的是掘進在線教育的千億市場,大家都在這個領域有著非常豐富的戰績。第一個問題,十年前,線下教育機構競爭激烈,十年後,線上教育機構也異常的激烈。有相關數據統計,線上教育機構大概有15萬多家,而準備從線下轉到線上的教育機構大概還有160萬家。這片市場競爭為什麼會這麼激烈?教育APP過多過濫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李天馳:大家好,我是編程的創始人李天馳。從一些數據上來看,我還專門研究了一下,從過去十年的發展,從2010-2018年,我看見其實線下門店的數量是在減少,整個縮減的規模差不多在50%左右。我覺得線上會把線下的路徑再走一遍:第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機構和品類?本質是大家對教育這樣一個產品的需求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一個結果。第二,從線下的角度來講,為什麼這幾年沒有非常大的增加,而是進入了縮減的環節?是因為我們認為隨著線下整體商業模式的成熟,它的頭部聚攏效應也會非常增強。對線上來說,我覺得從過去這幾年的發展來說,到今年進入了一個模式漸漸穩定,大家也看到了一些不同模式的問題或者說它的一些可能性。隨著線下商業模式的成熟和穩定,線上也在慢慢完成自己的探索,所以在這個過程裡,我們看見有非常多的尾部、長尾的一些機構在往線上走,但是我們認為接下來的幾年是線上機構重新整合、形成一個頭部效應的過程。我覺得線上的頭部效應會比線下來的更加聚集。以上是我的觀點。

賈曉明:大家好!我是小盒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賈曉明。首先,我比較認同剛才李天馳總談到的目前在線教育頭部化的趨向。前兩天,因為我的公司在北京,目前在進行備案工作,所以和市教委打交道比較多,看到一個現象,在整頓線下培訓機構的時候,北京是整頓了將近3萬家的線下教育機構,但是最近在做在線教育的備案卻寥寥無幾。當時他們也在問我們,理論上應該有很多家來進行備案,但是現在和他們的預期相距甚遠,這說明什麼問題?我們認為在線教育的門檻遠遠高於線下教育,這是第一個觀點。

第二,剛才說APP,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因為首先市場在這兒、需求在這兒,另外它是目前的一個趨勢,我和所有的人聊,無論是線下還是校內,大家都向在線轉化,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更多優秀人才的進入,我覺得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當然,階段性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我覺得是任何一個行業可能都會經歷的一個必然階段。所以,我們最近也看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有11部門關於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文件,還有8部委關於在線移動教育互聯網產品的文件,都在做規範,都在補齊在線教育發展原來政府缺失的監管環節。因此,我覺得未來可期,我們要爬一個高山,必須要先從現在的小山頭走下來。謝謝!

張禮明:您講的問題的前半部分,我先做一個回應。從我們英語這個細分賽道來看,之所以在線教育會在過去幾年蓬勃發展,主要還是需求,尤其是到二三四線城市以後的需求是如此的旺盛。我去年和前年都跑了兩三線城市的一些小城市,一些線下機構只要你稍微做的好一點,到了週末,家長都是擠在那裡和菜市場一樣,到10:55分前面一波擠出,55分後一波擠進,這個市場需求是如此的旺盛,而資源又是如此的不平衡。在線下,尤其到了三四線城市,既沒有好的老師,也沒有好的教材,也沒有好的研發能力,而這些都是在線教育所能夠提供的,它能夠把更多優質資源(教師也好,教學平臺也好)等等放到線上去,然後能夠輻射到整個三四線城市。而用戶的體驗,在線上的各種用戶體驗,要遠遠好過於在線下的體驗,而且大數據能夠給他匹配老師、教材以及所適合他的內容,這些都是支撐了過去幾年所看到的突破瓶頸式的爆發式增長的原因。這是從我這個細分市場來看的。

至於,您說的是否過多過濫,我同意剛才兩位嘉賓的發言,尤其是前幾年百團大戰的時候,這麼多的APP出現來做團購,經過一段時間的行業洗禮,行業內部的規範和企業的不斷優化,我覺得逐漸大浪淘沙,會剩下更多更好的優質供應商。所以,我也覺得,從市場上來看不必要太過焦慮,有更多的良莠不齊的線上機構出現的時候,我們更多需要關注的是安全問題。政府現在對在線教育出現這麼多的數據,監控又不到位的情況下,安全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何皓瑜:大家好,我是網易有道的何皓瑜。最後一個發言總是覺得很艱難,想說的都講過了。我想做一些補充,問題的前半部分是說現在市場可能有太多的玩家,包括想進入在線的會很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數據,也是教育部的統計公報裡會有的,到8月份的時候,全國整個學前大概有4600萬的在讀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是2億,高等教育也是4千多萬,整個受教育的人口在將近3億的規模,我想中國是全世界當之無愧的教育大國。那麼,再加上亞洲特別是中國人,非常願意在教育上為孩子做投入,所以我想說,無論是線上線下,背後其實都是市場的需求在支撐市場蓬勃往前走。

回過頭來再看,我們做教育一定要看國家大方面的宏觀政策、教育政策,剛剛賈曉明總提到9月份教育部8部委有發一個積極引導教育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我在裡面看到的是,一是在肯定過去這些年教育的APP對整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個積極的作用,裡面所有的措施,我覺得也更多是一個鼓勵和引導更健康持續發展的這麼一個態度。所以,我想教育最後其實考驗的是產品和課程的內容,還是會回到教育的本質來。那麼,在這個賽道上,不管APP如何多,最後沉澱下來的,在這樣的一個規範的浪潮下,最後能夠跑出來的一定都是有匠心在做好產品、好服務的公司。

謝謝!

曹丹丹:我們知道另外一件事情,在線教育這個行業其實是非常燒錢的,有人說在線教育十家裡面九家是賠錢的,新湧進來的玩家也要繼續往裡燒錢。在線教育是不是賺不了錢?有人從一開始就認為,做在線教育就得賠錢來做。幾位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的?

李天馳:在線教育,我理解它是互聯網和教育結合之後,在這十年尤其是最近這幾年移動互聯網和教育結合了以後的新嘗試。一個新生生物的發展,肯定沒有那麼快找到一個好的方式扶搖直上,所以這是我的第一個理解,它是一個脫胎於互聯網的一個新的模式的誕生,需要一個新的嘗試,找到好的模式。

第二,我認為當前整個在線教育的困境,實際上是兩個原因:一是低效的增長,二是超量的供應。你會看到線下也是這樣的,我們其實經常和很多線下的同伴聊,實際上線下當你開一個店的時候,能夠有非常好的盈利,但是當你把一個店變成十個店的時候就打平了,十個店變成一百個店的時候,可能會虧損,實際上是你的擴張規模越大的時候,效率總體來說就沒有那麼高。為什麼叫超量的供應?本來可能你的師資沒有儲備好,線下店沒有鋪好,獲客能力沒有準備好,所以導致你在規模化的時候就虧損。線上也是一樣的,我們認為你如果是一個在線機構,前20%的銷售、前20%的老師,把這些效能高的部分提出來,肯定是賺錢的。大部分虧損是在後面的部分,就是實際上這個機構沒有這樣的供應能力,但是它超量提供了它的服務。以前好未來的創始人張邦鑫說過“有一個好老師開一個班”,但是現在的線上不是這樣的,由於大家在一個激烈的競爭環境裡,所以很多人為了打贏局部的規模戰爭的時候,就選擇了這樣一個打法。我覺得其實當前大家看到的很多虧損、不盈利的情況,實際上是這個企業自己的一個賽道選擇,如果它非常重視當前這一搶規模戰爭輸贏的時候,會傾向於在這裡面做過多的投入,這個投入就帶來了非常低效能部分的增長,是這部分帶來了低效的現金流。以上是我的觀點。

賈曉明:因為教育的產品和別的行業不太一樣,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從政府角度來說,是希望教育立德樹人,所以決定了它的整個產業鏈條比較長,造成了所提供的產品相比別的行業要複雜得多。所以,這裡面最早的時候,基本上是政府在投入做系統、做平臺,往往之前是做的又大又全,現在互聯網介入以來是反其道而行之,從小入手,如果小切口的話有可能會盈利,但是小規模的話,一定會上各種各樣的系統,這樣就造成了像剛剛李天馳提到的,互聯網在別的行業的效率提升,在教育方面的價值反倒不明顯。因為很多老師培養孩子,更多是看到孩子分數的提高,而整個效率的提升,在這裡面對用戶來說的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因此,我覺得接下來在教育方面的一些小切口,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是很有可能掙錢的,但是要想規模化做成一個平臺類似的系統,我覺得這個路還是蠻長的,確實要不斷有資金投入進來。

曹丹丹:51Talk是第一個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對於燒錢的事情,您有什麼樣的建議或者說見解?

張禮明:我先把剛才大家講到燒錢這個概念,首先大家都看到了在這個賽道里增長很快,有些公司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喇叭口的狀態,就是增長曲線是在這樣的增長,虧損是在這樣的增長,所以形成了這樣的喇叭口的增長,這在行業裡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頭部的企業。在這裡面,一方面是資本的推動,這幾年在不斷地允許在線機構能夠燒錢,燒錢是因為能夠圈更多的地、更多的用戶,只要圈到更多的用戶,只求增長,不求盈利,這是現實,就造成了現在的虧損確實越來越大。但是,這是否是唯一的途徑或者說正確的途徑呢?我覺得也是個人有個人的看法,我不能夠完全地同意這樣的想法。而從我自己這幾年在做的情況來看,我覺得:第一,市場也是需要的,如果沒有快速的市場投入就沒有快速的增長,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對產品和用戶的關注,那麼你的增長肯定是不可持續的,這個不可持續也是不可取的。我們到現在堅持要求轉介紹,是要佔總的新單營收三分之二以上,這就需要我們把產品口碑做的不好,否則就沒有轉介紹,這也是我們財報上虧損收窄的原因。

第二,所謂的不掙錢到底是什麼概念?第一個概念,當然指的是現金,我收進來的現金到底是不是掙的,如果現金流都不掙,肯定是要虧死的。第三個概念(先不說第二個概念),是說可確定收入。在可確定收入上,再減去所有的營銷、所有的市場費用等,我到底是否是掙的,這是大家都所謂的比較困難的那一部分。但是我中間提出第二個概念,就是現金貢獻收入,這個額度是否是掙的。這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收進現金以後,預提掉所有會產生的比如說老師、平臺、技術、研發、IT等,你是否是掙的,這是我們自己在追求的。我們從2018年Q2開始,現金貢獻收入額為正,一直到現在已經是五個季度了,從2018年Q2到2019年的Q2,連續五個季度,如果用預提來算的話,我們的收入也都是正的,第三季度的財報在12月9號發,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所以,可以看到如果這個虧損在持續收窄,向著盈利是有可能性的。我們也不認為這個行業永遠會燒錢下去,這是我們自己身體力行的。

曹丹丹:剛剛張總說到了口碑,網易有道可以說是口碑非常好的產品,請何皓瑜總分享一下觀點。

何皓瑜:在線教育,現在可能大家都會講的包括獲客成本高,很大的投入,其實和我們第一個問題是相關的,就是市場需求很大,但是競爭也非常激烈,所以各種因素催生了這樣一個局面,可能會有一些機構甚至在市場投放、獲客上,整個佔比遠遠超過了技術、研發、教研的投入。我反覆在講,無論是線下教育還是在線教育,本質是在教育,而不是“在線”,回到教育產品本身,我仍然會認為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教研、產品的打磨上,在找到好的老師,做出讓學生喜歡的東西,對學生有價值的產品,這才是一個教育生意能夠做長久的一個根本。

從有道本身來講,我們其實在雙師直播大班課、智能硬件上都能夠看到一個比較好的、能夠跑出健康模型的這樣一個趨勢,而把這幾方面的優勢加起來,它就會是一個更加健康的有道獨有的教育生態。

曹丹丹:感謝何皓瑜總!現在有一個關鍵詞就是下沉市場,特別流行,那麼在在線教育的市場裡,很多公司想做下沉,想問問各位,在在線教育這個領域做下沉,有怎樣的困難和難點?有可能出現下一個拼多多嗎?

何皓瑜:先分享兩個數據,像有道精品課,就是我們的在線直播的大班平臺,用戶從北、上、廣、深、杭區域來的用戶大概佔到兩成,更多的用戶是從更下沉的三四線城市甚至更低來的。我覺得從這個數據以及從本身互聯網帶給教育的變化,都是說能夠更好地去促進教育公平,能夠讓更好的教育資源在一些欠發達地區被更多的學生、更多的老師、更多的受教育者享受到。所以,我覺得下沉,從需求上,或者從教育的本質、意義上來說都是毋庸置疑的,肯定要下沉的。

那麼,下沉的難點在哪裡呢?我覺得因為教育其實不能說是一個商品,教育本身是需要有溫度的,一個課程和學生的連接是需要有情感連接的,對老師的信任、對老師的喜歡,即便我們變成AI的一個課堂,其實裡面仍然是有老師這樣一個角色存在的。在教育本身特色的屬性下,你很難去說教育產業要跑出一個像拼多多那樣的模式,因為你可以有一個能夠直接下沉到六線的冰箱,但是教育市場那麼分散,高度的非集中化,你很難去跑出一個完全標準化的產品,這其實對於運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但我認為,方向是沒錯的,一定是會下沉,更多的機構包括有道本身,也是在做這樣一件事情。

張禮明:下沉市場,這是我們針對的幾個目標,我們大概從去年到今年整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是從一線城市發家的,到現在70%多的用戶都來自二三四線市場,我們已經走在下沉的道路上了。

而你說到的困難和挑戰:一是來自於二三四線城市用戶的需求,以及他們本身對於產品的理解不同。比如說,他對在線教育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接受,他對於線上產品怎樣幫到他需要一定時間的理解,這可能需要磨合的過程。二是他本身的(英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你會發現原來的用戶可能是0級別是幼兒,但是到三四線城市以後,你發現五年級的孩子可能也是0級別,所以說用戶的情況發生了不同,也需要我們在產品上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良,適應在下沉中碰到的新情況。

當然,除了產品的變化以外,對於口碑的打造,對三四線城市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在一二線城市,你很容易觸達他們,比如說在地鐵做廣告,但是你跑到三四線城市不容易觸達用戶。在觸達用戶上,我們比如說用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等,你會發現三四線城市看電視,他們對這樣的傳播方式是能夠接受的。在口碑打造上,我們和團中央做了中華少年說的英語演講比賽,我們低齡組的冠軍來自於新疆,全國8強來自於成都,而且成都的孩子最後還走上了聯合國氣候大賽,用英語做演講,這樣的口碑傳播就令人非常的信服,原來三四線城市的孩子也能夠把英語說的這麼好,這樣的口碑傳播能夠傳達到更多的用戶。所以我說從產品下沉,從市場戰略和營銷戰略的下沉,以及服務的下沉,你會發現三四線城市,不僅需要口語好,還需要成績棒,你怎麼樣在成績棒上做陪襯,所以這幾方面陪襯的下沉,才能做到真正的下沉。

賈曉明:我簡單說。第一,我們不會刻意做下沉市場,畢竟我們做K12,但是從公司的整個用戶數來講,三四線能夠佔到所有用戶的三分之二以上。從轉化率來看,一二線城市的轉化率可能是下沉市場的1.5-2倍左右,但是總共的用戶數來看,下沉市場大概是3-4倍這樣的量,但是我們不會刻意去做。

對於你剛才談到的拼多多,我覺得在教育行業很難出現,原因有三:第一,教育的產品和拼多多一個一個產品的服務不太一樣,鏈條很長,每個產品從招生到輔導、服務都是一個很長的鏈條。第二,在教育行業裡,價格沒有像拼多多那麼敏感。第三,在三四線城市的獲客比較難的,畢竟不像一二線城市那樣對網絡媒體那麼關心,同時現在網絡媒體的營銷成本是越來越高的。

李天馳:今年我們做了一次嘗試,我非常同意張總和賈總的一些說法,實際上針對下沉市場,你要重新去設計產品和觸達用戶的渠道建設,這和一二線的打法是不一樣的。在今年5月份,我們做了“百城千店”的計劃,因為大家知道編程教育,大家的理解很多還停留在一二線城市,或者說比較高端的用戶階層會有反應。但是我們自己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8月份,我們做了一個數據統計,65%的用戶人群的構成發生了變化,原來大部分的學生家長是互聯網、金融、媒體圈的人群,到2018年8月份,我們看數據,65%的學生家長變成了公務員和教師,這個家庭我們認為是下沉的基礎。因為對於編程來說,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這些行業的家長在下沉市場不存在,所以我們做了這些調整。為了這個調整,我們重要設計了產品路徑,因為你去打下沉的話,肯定不能用一二線的城市去打,所以我們做了線上線下的聯動,去打三四線市場。從5月份到現在,我們發現有5個城市特別突出,東莞、廈門、福州、寧波、溫州,這5個城市的增長速度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的5倍以上,增長非常快,所以我們看見在下沉市場,實際上它非常需要被看見。其實剛剛大家提到拼多多,我覺得拼多多本質是原來很多人忽視的需求被重新喚醒,我認為拼多多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身處在雲端當中,很難看清楚底層的需求,所以在這當中,你要怎麼樣為下沉市場設計產品,怎麼樣通過不同的渠道去連接他們,這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用了線上+線下的方式打下沉,因為我們認為通過純粹的在線方式很難觸達他們,我認為為下沉市場設計產品和渠道,一定不能在雲端去設計。

曹丹丹:感謝各位,下面還有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技術對於在線教育的改變,包括5G時代馬上要多來了,請大家分享一下技術對在線教育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李天馳:剛剛看到李總把豬變成了算法,吳聲也說要把人變成一種算法,我認為在線教育對比線下來說,最大的變化是數據化,學習會變成數據。在以前提供的鏈路裡你只能憑藉經驗完成整個的流程,但是現在從獲客的角度來講,很多的用戶行為能夠幫助你精準地完成營銷,從服務的路徑來講,比如說我們自己做編程,孩子的所有學習行為都在這個平臺上,在這個平臺上發生了多少次的交互,和老師如何溝通,怎麼樣去完成整個服務升級,這都有大量的數據去支撐。我一直認為其實數字化是提升效率的根本,而科技對很多行業在產生改造,對教育來說,我認為技術會持續迭代效率,也能夠讓整個教育企業在無論是獲客以及服務效率上獲得不斷的提升,我們對5G也是充滿了信心!

賈曉明:因為我做這行做了20多年,所以一直在看技術對於教育的價值到底在什麼地方,我理了四個方面:第一,多媒體化。它是把深奧變得抽象淺顯。第二,及時。及時獲得教學的一些反饋效果。第三,大存儲(聽不太清楚)。理論上,它擁有全人類的資源。第四,記錄孩子的學習過程。以上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講因材施教,所謂因,就是能夠用低成本把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採集過來,就有可能會進入到人工智能。所以5G到來之後,我覺得可能有三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個方面,數據智能化的轉變。第二個方面,對教育供給變得更多樣化,各種AI等技術的實現。第三個方面,這是我最看重的,它可能是更普及、更平民化,讓更多的老百姓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張禮明:因為我們這個細分領域是非常人對人的,尤其是在一對一的細分需求領域,所以我們在技術改造上是非常好的。我們從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比如說你講dog,頭上就有一個直接的狗套上去,增加趣味性。人工的降噪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配件,所以通過人工智能的降噪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設計了所謂的叫“魔鏡”系統,它能夠看見孩子們在上課時不同行為的分析,從而能夠對整個學習鏈條上的各種各樣的學習行為做分析,從而通過大數據能夠對他推薦老師和教材等等,這些科技方面的應用都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好處。

到5G時代,我相信整個交互更加場景化,你可以想象到5G時代,在大海邊上就可以直接和老師對話,完全可以實現,所以更加場景化,更加對話及時,以及輸出的視頻更加流暢,不再是靜態的圖片或者說低頻域的視頻,從而使得整個上課的場景更加的有趣、生動,這肯定會帶來非常革命式的變化。

何皓瑜:我們說到技術,我想技術對教育,技術是為人服務的,技術也是為教育賦能。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技術能夠讓在線教育的體驗更好,特別是直播課。比如說,現在我們的直播系統延遲已經做到500毫秒以內。第二個方向,其實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因材施教,能夠個性化的教學。因為有了數據,我們可以更好地去向用戶推送,比如說我們的智能批改作業系統、智能題庫系統,可以給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推送,提高學習效率。這些都還在路上,以後還可以做的更好的改進空間。

第三點想分享的是,有這樣一個融合的趨勢,不是說趨勢,其實它已經在發生,現在確實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還有原來傳統學習場景,比如說在用紙筆的場景和線上場景的結合,我們有道的智能筆以及辭典筆就是很好的體驗。辭典筆,今年我們推出以後,受到了很多老師和學校的關注,其實它沒有脫離到閱讀紙書的環境,學生只要在紙上去掃掃就可以得到整個視頻以及翻譯,這樣也是學習效率的提升,我覺得未來還有更多可以期待的智能教育硬件,在新的技術環境下的應用。

那麼,5G:一是可以期待的是肯定會有更好的學習體驗,二是像剛才其他朋友所講的,會有更廣泛、更普及的教育普惠的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