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兩個小故事,送給不合群的你

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不論你是努力適應,還是消極反抗,都是在南轅北轍。


好久不見的表妹來了電話,一接通就聽到她略帶哭腔的嗓音:

表姐,我…我被孤立了,我該怎麼辦?

我大吃一驚,又覺得不可思議,像表妹這樣文靜秀氣、從不與人交惡的人都能被孤立?

接下來聽表妹抽抽搭搭地說完事情經過,我才明白原委。

表妹今年剛上大學,長這麼大還是頭一回住宿舍。

偏偏宿舍裡的其他五個人都是愛玩愛鬧的性子,平時遲到早退、逃課請假、逛街唱K最是熱衷不過。

又喜歡事事拉著表妹一起,是什麼要同進同退不去就是不給面子不合群。

表妹不得已只好一起行動,其實心裡老大不願意,尤其是在連續幾次因缺勤被扣學分之後。

終於一怒之下鼓起膽子和她們大吵了一架,之後就發現被室友孤立了。

表妹又傷心又惶恐,她不是不想和室友好好相處,只是性格使然不喜熱鬧也不敢逃課。

沒想到就被室友指責不合群,還遭到了排擠。

聽完表妹的哭訴,我一時無語。

兩個小故事,送給不合群的你

好像無論什麼時候“不合群”三個字一出來,就是妥妥的貶義詞,就是當事人的錯。

卻忘了問一問這個“群”本身到底是好是壞?對當事人來說又合適還是不合適?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千姿百態、自成風格,我們沒有義務也沒有可能和每個人都融洽相處,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融不進一個群。

一個就喜歡獨自看書的人,不願意成天和朋友出去逛街玩鬧,你能說她不合群?

一個就喜歡水煮魚麻辣小龍蝦的姑娘,幾乎不和朋友去西餐廳吃牛排喝咖啡,你能說她不合群?

一個30歲了還單身的貴族,不願意和一幫已婚婦女坐下來聊家長裡短雞毛蒜皮,你能說她不合群?

不,並不是我們不合群,而是這個“群”本身就不合適。

兩個小故事,送給不合群的你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當時只是被馬修老師對孩子們深沉的愛以及故事結尾孩子們令人欣喜的改變而感動。

但現在回憶起來,這不也是一群孩子由不合群向合群的進化史嗎?

馬修老師任職的學校被稱為“水池底部”,意味著幽暗不見陽光。

因為這是一所再教育學校,學生全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我們可以理解為通俗意義上的不合群者。

馬修老師來了之後,震驚於孩子們的唱歌天賦以及所受到的殘暴教育,他為他們成立了合唱團。

隨著合唱團的逐漸成功,孩子們的天使歌喉和純淨心靈也被髮掘出來。

他們逐漸懂得了愛和感恩,最終得以迴歸主流社會,也就是所謂合群。

合唱團變成一個熔爐,不僅將原本孤立的、散漫的孩子容納到一起;

還將他們身上雜質的、惡意的部分通通煅燒,最終留下生命本源的善良和美好。

如果沒有合唱團這個合適的群體,這些孩子遲早會變得像劇中燒燬學校的孟丹那樣,一生惡毒和卑劣。

我想這個例子應該再深刻不過了,在原本的學校中,校長和老師都冷酷、虛偽,只會用暴力和關禁閉來對待學生。

這樣的一個群體訓練出一群野蠻、冷漠的孩子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馬修老師的合唱團裡,滿溢著善良、寬容、幽默和陽光。

孩子們被感召、被淨化,開始擁有美好的未來,一些孩子長大後甚至成為了優秀的指揮家。

兩個小故事,送給不合群的你

所以你們看到了,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不論你是努力適應,還是消極反抗,都是在南轅北轍。

因為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只有身處於一個合適的群體,你所做的一切才開始有意義。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一個合適的群體之於我們,不亞於沃土之於鮮花,子期之於伯牙。

所以,再也不要害怕成為一個不合群的人,大膽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群吧。

兩個小故事,送給不合群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