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的雁門關,如今依舊巍峨高聳


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說到雁門關,讓人馬上就會想到宋代楊門女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30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作為古代中國北境著名邊關要塞,雁門關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如今的雁門關是國家5A級景區,成為了中外聞名的邊塞文化旅遊目的地。

乘坐大巴車雁門關北門,抬頭仰望山頂有一尊雕像,導遊介紹說這是楊六郎石雕像,高19米,合57尺,寓意楊六郎57歲的人生歷程。石雕像手持長矛,腳踏青山,身材魁梧,氣宇軒昂,盡顯楊家將的英雄風采,身後蜿蜒小路遠觀可通向雁門關長城。

十一黃金週,景區內的工作人員會身著古裝服務,讓遊客進入景區後有穿越到古代的錯覺,增強了體驗感。建議在遊客中心買好票後拿一張免費景區地圖和詢問一下當天的景區演出時間,提前合理安排遊玩時間,持票乘坐景區專車到終點明月樓。


會看到依山而建的一面“歷代名人壁”浮雕,上面展現了59位與雁門關有關的歷史人物,除楊家將外,還有趙武靈王趙雍、劉邦、李賀、顧炎武、慈禧太后、光緒帝、毛澤東、閻錫山、周恩來、彭德懷、彭雪楓等人;壁上的草書“雁門關”大字為毛澤東1948年題寫。

公路兩邊各有一組漢白玉雕像,東面一組為以佘太君為首的楊門巾幗女將,西面一組則是楊繼業率領的楊家鬚眉男兒。雁門關遠近聞名是與北宋楊家四代人保家衛國、鎮守雁門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有關……

上午九點三十分在明月樓會有楊家將開城迎賓儀式,楊家男兒個個身手了得!斧鉞鉤叉樣樣精通,讓遊客大飽眼福,領略到中華第一關開城儀式感!

穿過明月樓是雁門寨民俗村,臨街兩側多是客棧和飯館,如果是團隊前往,可以找一家飯館提前約定就餐時間。雁門寨是全國現存的不可多得的邊關村,雁門寨與雁門關有著同樣的古樸和滄桑,在歷史上村民是地地道道的“邊民”,關裡的人稱他們 “關外人”,而在關北人的眼裡,他們又是“關里人”。

繼續前行就是繁華的邊貿街,街道用青石板鋪路,兩邊均為磚木結構的六檁鞍架瓦房,青磚砌牆,再現了明清邊貿街的風采。邊貿街眾商鋪林立,貨品琳琅滿目,可以買一些山野貨作為伴手禮給家人朋友。


甕城的城門稱小北門,拱形門洞上方嵌有一方鐫有“雁門關”字樣的青石,門兩側有一副對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字均出自明清之際山西籍著名思想家、書法家傅山之手,對聯形象的描述了雁門關的險峻和軍事地位。

穿過城門可登上長城前往碑林和雁塔,俯瞰景觀亦如此壯觀!雁門關碑林序“雁門一關,雄險蒼奇。歷三千年名播寰宇,經千百戰古顏彌新。騷客謫人,遣詩詠頌。行伍將帥,遠來參仰。遊人至此,亦必有感興矣。一關可負數千年悲壯者,非雁門莫屬也……“

雁塔,原建已毀於1937年,現存主體為1989年重建,2010年補建。雁樓面闊5間,進深4間,重簷歇山頂式,四周設有迴廊。樓內空暢,歷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兵丁巡查,瞭望,現為雁門關古建築博館。此處,也是登高欣賞雁門關風光的絕佳處,雖然爬長城有點累,但是值得的!


十一國慶期間特別節目還有楊家將行為藝術,楊家將銅人遊走雁門關內與遊客拍照,互動!金庸武俠中的人物蕭峰、阿珠不倒翁也在現場表演特技,點將臺上又一次上演楊家好兒郎的武術表演和獨笛演奏等,現場活動高潮迭起!

全身銅色戰甲裝扮的將軍和士兵,似乎穿越到現代了,站在點將臺上跳起了節拍舞,銅人行為藝術又稱活體雕塑表演,這種表演方式廣受人們喜愛,臺下的觀眾早已拿出手機和相機錄像或拍攝照片分享。

關城天險門外東側有一處鎮邊祠,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初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506年)為紀念戰國時趙國的大將李牧而建,稱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1937年日軍佔領雁門關後,鎮邊寺現到毀滅性破壞,僅存地基。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間守關名將展覽館。


雁門關長城,為明萬曆三十三年巡撫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長城基址上覆築而成。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米,每120米建敵樓1座。現存完整敵樓有“針扃”、“控隴”、“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壕塹,是中國明代長城的代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