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襄陽,一座有故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流經襄陽的漢江。漢江又叫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嶓冢山。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經陝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流向東南,經襄陽,迂迴向東,匯入長江。

襄陽北門小碼頭。流經襄陽的滔滔漢江,將擁有2800年風雨歷史的古城,自然而然地劃分為了一座獨特的雙子城。

保留原始風貌的襄陽古城牆。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江中游,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

保留原始風貌的襄陽古城牆。

襄陽為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仍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自古就是商賈匯聚之地,這裡已成為內陸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樞紐,汲取山水之精華。

襄陽古城牆

臨漢門,是襄陽城六大城門之一,又稱小北門,位於襄陽古城的最北端。“漢沔津樑”“北門鎖鑰”是對它作為戰略要津的又一讚譽。

臨漢門。

襄陽古城牆在2001年就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陽臨漢門。

臨漢門城樓。臨漢門城樓建築在拱券式城門洞上,城樓四柱三間,重簷歇山頂,七檁抬梁構架,磚木結構,為清代建築。

臨漢門是襄陽古城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它東邊是大北門,西鄰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臺,是襄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臨漢門城樓上遠望襄陽古城北街。

北街坐落在襄陽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北連古城牆,南接昭明臺,長860米,寬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註定了它是襄陽古城的一個重要“符號”,也是襄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名片”。

襄陽古城北街上的襄陽三十三中。

襄陽古城北街上的仿古石牌坊。北街歷史悠久,商周時期開始發展,唐宋時期甚為繁華,雖歷經滄桑戰火,但街道位置一直沒有變化過。

1993年為迎接第一屆諸葛亮文化節和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會的召開,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2002年為繁榮北街經濟,又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造。如今,襄陽北街已是古襄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道。

古城中的昭明臺。

昭明臺位於襄陽古城正中,是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如今成為襄陽城的標誌性建築。

昭明太子為梁武帝長子,生於襄陽,輯《昭明文選》,垂於後世。昭明臺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選樓",唐代改稱"山南東道樓",舊有唐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鐘鼓樓",嘉靖時稱鎮南樓,清順治重建後定名昭明臺。

如今的昭明臺不但是一處景觀建築,也是襄陽博物館所在地。

襄陽譙樓位於襄陽城 南街中段西側,是古代計時報更的更樓,又稱"滴漏臺"。譙樓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明末被毀,清雍正五年(1727)於舊址復建,後經多次修繕。

古譙樓坐西朝東,為磚石臺基木結構樓。樓的南側設一日圭。明嘉靖時,內置銅壺滴漏,以計時報更。抗日戰爭時期的前後,這裡設立了一所小學校,新中國成立後,譙樓被重加修葺,後來,這裡曾做過襄陽市博物館。

襄王府。襄王府是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襄王朱瞻善的王府。正統元年王府由長沙遷移襄陽城內東南隅,重新營建,佔地約4萬平方米,有正廳3間,後堂5間,大門、儀門各3間,左右榜房18間,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襄王府。崇禎十四年襄王府全部被毀,只有王府門前的照壁保留了下來,一直保存至今。

襄王府綠影壁。綠影壁高7.6米,寬26.2米,厚1.6米,系仿木結構,面闊3間,均以漢白玉鑲邊。中間刻有“二龍戲珠”,左右各刻巨龍飛舞於“海水流雲”之間。四周邊框精雕小龍64條,姿態各異。影壁造型莊重,雕刻華美,風格豪放,生動雄偉,是石刻中珍貴的藝術品之一。

綠影壁的壁面用綠礬石雕鑿,白礬石鑲邊,共雕刻有99條飛龍。當年李自成一把大火燒了明王府,豪華的府第蕩然無存,而藝術珍品綠影壁卻安然無恙的倖存了下來,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

仲宣樓。仲宣樓位於襄陽城東南角城牆之上,為紀念東漢末年詩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襄陽作《登樓賦》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又名王粲樓。

史料記載,仲宣樓始建於東漢,明末萬曆年間,襄陽知府周紹稷修樓成,清雍正間副史趙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民國初年毀於戰火,1993年,襄陽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復仲宣樓。

仲宣樓和湖北武漢黃鶴樓、晴川閣以及湖南嶽陽的岳陽樓並稱"楚天四大名樓"。

仲宣樓為雙層重簷歇山頂,雄偉壯麗,整個仲宣樓高17米,總面積650平方米,可分為城牆、城臺和主體樓三大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