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幼兒不好理解的繪本怎麼讀?

從繪本《漏》的封面,我們就能看出,這是一個來自中國民間的故事,是民間大眾智慧的結晶,口耳相傳的精華。它除了具有一般繪本說、聽、看的流動感,還非常具有中國民族風:中國式的智慧、中國式的風趣、中國式的老人、中國式的老虎和小偷。但是在當今幼兒園進行閱讀時,有的教師會覺得故事主題遠離幼兒的生活經驗,擔心幼兒沒有興趣,不能積極參與到繪本的討論中來。我覺得在幼兒園的繪本教學中教師有擔心是好事,說明老師在思考,在探索。但有些擔心其實沒有必要,比如擔心孩子不理解繪本,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

幼兒不好理解的繪本怎麼讀?

原因有二:

首先,充滿新奇事物的繪本世界,無比吸引幼兒。幼兒一向是熱愛故事的,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隨著故事神遊。繪本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全然未知充滿新奇事物的世界,有著神奇的吸引力,他們會主動地接近、理解故事。你會發現,在聽故事時或故事結束後,孩子常說的話是:“後來呢?”“接著往下講呀!”“再講一次!”孩子的這些追問和要求,正是在對故事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提出的。幼兒園開展繪本閱讀或集體教學的活動中,可能會出現幼兒對繪本中內容不理解的現象,的確,幼兒走在人生的起點階段,沒有太多的滄桑和經歷去回應繪本中的故事,但是,我們要追思,所謂的“不理解”具體是哪方面的不理解。我們不能把繪本閱讀當成是知識填塞、規則教導,甚至是識字教學的工具,對繪本也不需要立竿見影的理解和運用。繪本閱讀的真諦是在孩子的內心撒播一顆種子,在恰當的時機開花結果,所以,我們不能主觀地認為繪本定要對他們產生影響,以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古希臘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說得好: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漏》的價值,就在於它會在孩子的身體裡留下彩雲般的記憶,經過“沉澱”和“發酵”後,終有一日,一鳴驚人。也許,讀了《漏》的孩子會成長為相聲界“抖包袱”的行家呢!

幼兒不好理解的繪本怎麼讀?

小不點家園繪本館

其次,孩子是閱讀繪本的高手。“只要故事在圖畫上表現出來,那麼孩子的眼睛就會發現它們。”(李利安史密斯)孩子甚至能發現畫家沒有發現的破綻。中江嘉男文、上野紀子圖的《鼠小弟的小背心》風靡日本數十年,實際上,書裡面有好幾處破綻,比如第17頁和第19頁的獅子有鬍子,可到了第21頁,鬍子又沒了。這一錯,就錯了三十多年。後來上野紀子解釋說是她忘記畫了,本來想再版的時候添上去,但被朋友制止了,朋友說:“還是那樣好,誰都會犯錯誤,就那樣留著做一個紀念吧!”所以就一直沒有改過來,但細心的小讀者都一一給挑了出來。

因此,我們在繪本教學中不用過多擔心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說有擔心,那也應該是擔心我們老師自己。繪本的生命往往是要經由第三者的“點化”,才能動感十足地傳送到孩子的身體裡,教師就是這個“點化”者。教師的“點化”能力與其文化、藝術及專業水平等方面有關,在這裡我僅談三種“點化”能力,這都是直接影響到孩子對繪本的理解的因素。

1.朗讀繪本

幼兒很喜歡成人朗讀故事給他們聽,因為,在沒有識字的年齡階段,用耳朵去聽、去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也就是說,教師用聲音這個極好的“教學媒體”去演繹繪本故事,展現繪本的魅力,是幫助幼兒理解繪本的非常重要的“點化”能力。

有的幼兒園教師沒有認識到朗讀繪本故事的重要性,或“火急火燎”,用很快的速度朗讀;或“偷工減料”,簡化故事情節;或“添油加醋”,脫離繪本本意;或“裝腔作勢”,誇張表演。教師這些漫不經心、不接主題的朗讀,失去了繪本文學的力度和厚度,沒有將成人對繪本故事的詮釋、情感傳遞給幼兒,幼兒無法理解繪本里充滿色彩和流動感的故事,會對繪本失去閱讀興趣。

幼兒不好理解的繪本怎麼讀?

小不點家園繪本館

繪本中許多象聲詞、以及相聲般的對話,教師能用好聲音去演繹,就是幫助幼兒理解繪本的巧妙“點化”。

2.討論繪本

討論也是一種“點化”方式。討論繪本時,師生處於雙向互動的關係,教師通過討論瞭解幼兒對繪本的理解程度,而幼兒則有了一次合作思考的機會。通過討論,幼兒不僅能確認、修正自己對繪本故事的理解,還可以學著去傾聽、思考和表達。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要為製造幼兒認知矛盾而設計,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開放、多元的,能引導幼兒將繪本的前後內容聯繫起來閱讀的。同時,提問在節奏上要為生成問題留有時間和空間,不能通過提問牽著幼兒的鼻子走。

討論時,幼兒和教師應該是平等的,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當然也都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和想法。教師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幼兒才願意表達各自的想法。反之,教師沒有放下“權威管理者”的架子,討論就會是“我說你聽”的局面,所以當幼兒提出問題時,教師不要太早提供答案,這會阻礙幼兒自己發現答案的機會。但是也不能導致“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小鬼當家”的局面。

3.接觸繪本

讓幼兒充分理解繪本,很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們接觸繪本。我觀摩了許多繪本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全無閱讀的感覺,整個課堂中教師手中無繪本,孩子手中也無繪本,大多是教師用PPT展示繪本,一頁一頁引導幼兒集體觀看。我認為,繪本閱讀必須讓幼兒真正接觸到繪本,用小手去撫摸繪本,用眼晴觀看繪本,多感官觸動大腦進行感受、想象、思考等一系列活動,牽動情感共鳴,感受繪本的情緒,瞭解繪本的思想。

幼兒不好理解的繪本怎麼讀?

小不點家園繪本館

孩子是讀繪本的高手,但是你不給繪本在他們的手上,他們的眼睛如何去發現呢?我們有理由相信,發現《鼠小弟的小背心》破綻的孩子,一定是對這本書進行了多次的翻閱和比對。我從一位日本的繪本專家那裡知道,日本孩子對於自己心愛的繪本會陸續買上三本,第一本翻至爛掉後買第二本,第二本翻至爛掉後買第三本保存。讓孩子接觸繪本,這也是教師幫助幼兒理解繪本的“點化”策略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