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乳餘疾”應該如何理解?其穴位主治關係如何?

“乳餘疾”一詞在《針灸甲乙經》中多處出現

,其中肓門穴下載有主治“婦人乳餘疾”;《千金方》又說“主心下大堅”;《外臺秘要》合為“主心下大堅,婦人乳餘疾”;到了《聖惠方》,於“下”後多出“肓”字,“乳”後多出一“有”字;至《針灸聚英》則作“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類經圖翼》又作“主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痛有餘”。由於這些差異,使我們在理解上造成混亂。如按以上先後順序作一番比較,不難看出其中的錯誤:一誤在《聖惠方》誤增“肓”“有”兩字;再誤在《針灸聚英》的增“便”、去“餘”字;三誤在《類經圖翼》的改作“乳痛有餘”所以會出現這些錯誤,主要在於前人對“乳餘疾”一語的意義沒有完全弄清楚。

“乳餘疾”應該如何理解?其穴位主治關係如何?

何謂“乳餘疾”?《說文解字》:“人及鳥生子曰乳。”乳作為動詞,指哺養、生育。“乳餘疾”,意指由生產引起的病症,即產後病。在《針灸甲乙經》中,除肓門外,還有陰交、石門,同主“乳餘疾,絕子,陰癢”;中極,主“乳餘疾,絕(子)、不足”;期門,主“婦人乳餘疾,食飲不下”等。指這些穴都可用於產後各症。在《本草經》中,如紫葳“主婦人產乳餘疾”,意義同此。

乳餘疾就是指產後餘疾。《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產後餘疾候”說:“產後餘疾,由產勞傷腑臟,血氣不足,日月未滿,而起早勞役,虛損不復,為風邪所乘,令氣力疲乏、肌肉柴瘦。若氣冷入於腸胃,腸胃虛冷,時變下利;若入搏於血,則經水否澀;冷搏氣血,亦令腹痛,隨腑臟虛處,乘虛傷之,變成諸疾。以其因產傷損,餘勢不復,致贏瘠瘦損,乍瘥乍甚,故謂產後餘疾也。”

“乳餘疾”應該如何理解?其穴位主治關係如何?

從上述可知,乳餘疾的見症主要是腸胃虛冷、下利、經水否澀腹痛、瘦弱等。陰交、石門、中極,都位於下腹部,期門位於脅部,肓門位於下背部,對有關病症能起就近治療作用。較集中的是下腹部任脈穴,後來的針灸著作又擴大到氣海、關元等穴,均主“產後惡露不止”,可見有其共同性。

與“乳餘疾”相類的病症還有“乳子”、“乳難”等。“乳子”意指生子,“乳難”意指難產。如《針灸甲乙經》載,腰俞,主“乳子,下赤白”;氣衝主“乳難,子搶心,若(或)胞衣不出”;中封主“女子少腹大,乳難等。“乳難”又稱“子難”,如崑崙主“女子子難,若(或)胞不出”。說明氣衝、中封、崑崙均可用於滯產或胎盤滯留,而臨床以崑崙較多用。

“乳餘疾”應該如何理解?其穴位主治關係如何?

《針灸聚英》等書將“乳餘疾”改作“乳疾”及“乳痛有餘”是出於誤解,而將“心下大堅”誤作“心下痛,大便堅”,更成笑話。“心下大堅”應是指腹部的積塊、痞結,這是肓門穴的主治症。《類經圖翼》所載的“痞根”穴,實出於本穴的演變。“痞根”定位在十三椎(第一腰椎棘突)下,脊中旁開3.5寸,而背部第二側線各穴的定位應是距正中線為3寸,以往由於《針灸資生經》和《神應經》等書誤解“去脊”為“除脊”,不知是距離脊正中線3寸,而說成從棘突旁(所謂除脊5分)再旁開3寸(《類經圖翼》定肓門即作“去脊中各三寸半”)可知肓門、痞根,本屬同一定位,是同一穴。這樣,對其主治產後病和腹部痞塊等症就完全可以理解了,“痞根”一名則是從脾腫大的病徵而來,其見於瘧疾之後者,被稱為“瘧母”。均可灸取本穴。

“乳餘疾”應該如何理解?其穴位主治關係如何?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