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中國十大菜系之(7)——閩菜

閩菜是中國十大菜系之一,根據地域分為福州菜(以福建福州閩侯縣為中心)、閩西菜、泉州菜、廈門菜、漳州菜幾種類型,後3種合稱閩南菜。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使閩人長於烹飪海鮮。閩菜除了一般調味料外,還有蝦油、蝦醬、酸杏等;又較突出‘糟’味,有紅糟、白糟、糟等之別,味道方面,注重清鮮、酸、甜、鹹、香,在宴席中最後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制湯則有‘一湯十變’之譽,烹調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燉最為常見,著名的菜餚有佛跳牆、福州魚丸、紅糟雞、閩生果、淡糟香螺片,雞湯汆海蚌等。

中國十大菜系之(7)——閩菜

福州菜:

不清淡,偏於酸甜,其湯鮮味美,豐富多種變化。另一特色是善於用紅糖作配料,具有防變質、去腥的作用。

閩南菜:

善用甜香,講究佐料,尤其使用醬料沾食之菜色較多。閩南菜對潮州菜和臺灣菜影響很深,臺灣人愛沾醬吃,即是受此影響。

閩西菜:

稍偏鹹辣,具有濃厚山區的風味。

烹飪食材:

閩菜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本地的自然資源。烹飪原料是烹飪的物質基礎,烹飪質量的保證。在烹飪作用的發揮,烹飪效果的產生和烹飪目的的實現諸環節中,烹飪原料都起著關鍵的作用。福建位於中國東南隅,依山傍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山區地帶林木參天,翠竹遍野,溪流江河縱橫交錯;沿海地區海岸線漫長,淺海灘遼闊。地理條件優越,山珍海味富饒,為閩菜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烹飪資源。當地勤勞的祖先,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為後代創造、選育、聚集了豐富多彩的烹飪原料這裡四處盛產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龍眼、荔枝、柑桔等佳果譽滿中外。山林溪澗有聞名全國的茶葉、香菇、竹筍、蓮子、薏苡仁米,以及麂、雉、鷓鴣、河鰻、石鱗等山珍美味;沿海地區則魚、蝦、螺、蚌等海產佳品豐富,常年不絕。明屠本峻《閩中海鮮錄》所記,鱗、介兩部就有257種之多。而現代專家的統計則有750餘種。清代編纂的《福建通志》中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青齊"的記載。福建不僅常用烹調原料豐富多彩,而且特產原料也分佈廣泛:廈門的石斑魚、長樂漳港海蚌、建寧蓮子、連城地瓜幹、上杭蘿蔔乾、永定菜乾、武平豬膽幹、寧化老鼠幹、明溪肉脯幹、長汀豆府幹等,品種繁多,風味迥異,享有盛名。這些富饒的特產,為福建人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烹飪資源,為閩菜名菜名點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閩菜列表:佛跳牆、醉排骨、荔枝肉、清蒸鯿魚、青椒肉絲、白炒墨魚卷、荷包魚翅、白切雞、三杯雞、閩南蘿蔔糕、長汀豆腐乾、漳州滷麵、炸蠣黃、鹽水蝦、扳指乾貝、海蠣煎、紅燜豬蹄、閩生果、沙茶麵、梅菜扣肉、八寶紅鱘飯、幹炸鱘蓋、椒鹽魚條、魚卷、海蠣燒豆腐、沙茶蓮藕燒牛肉、清炒蝦仁、紅燒章魚、三色卷、雞卷、太極芋泥、閩南芋頭飯、海參羹、軟炸蝦糕、蓮子蹄膀、炸醬排骨、土豆炒排骨、絲瓜蒸蛋、釀豆腐。

耳熟能詳的菜餚:

佛跳牆:

中國十大菜系之(7)——閩菜

傳說1:此菜最初為一福州銀局官員在家中設宴宴請福建按察使周蓮時所制,主料為雞、鴨、豬,原料約為10多種,用紹興酒罈精心煨制而成。周蓮品嚐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鄭春發為周蓮的廚師,是此宴會幫廚,後對此菜加以研究改進,口味勝於先者。某次宴會上,賓客品嚐鄭氏改進後的“福壽全”感到極其鮮美,坐中文人即興賦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人們引用詩句意,普遍稱此菜為“佛跳牆”。

傳說2:有個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勒令御廚若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餚就要砍掉他的頭。御廚冥思苦想,翻遍各種烹飪大全,又請教不少民間美食專家,可還是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最後他只好準備捲鋪蓋潛逃。反正也做不下去了,御廚在最後一次掌勺時,索性把各色素葷菜料揀好的放進鍋裡,在烹調上又使出了渾身解數。沒想到這鍋菜異香撲鼻,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牆張望。因此而未被砍頭的御廚就把這道菜叫做“佛跳牆”。

材料:芋頭、雞肉、雞子、竹笙、排骨、海參、栗子、鵪鶉蛋、乾貝、花膠、火腿、冬菇、冬筍、鮑魚、鯊魚(魚翅、魚皮)、白菜、

“佛跳牆”用料考究,烹製程序嚴格,20多種主要原料經過處理,配以紅棗、香菇、冬筍、香蔥、薑片等多種佐料,依序層層疊疊裝入紹酒罈,放適量薑片中和海味腥味,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慢煨。這道食譜要點是:冬筍或是筍乾必須事先以熱水汆燙過後,再將其材料和湯汁放到酒罈最底層,用來熬煮時來軟化其他材料。 另外, 芋頭、火腿或豬前腳,及雞肉必須油炸過後,先把上述材料放在筍乾湯汁來稍微去油後,最後再來把它們依層次是雞肉、火腿或豬前腳、芋頭放到酒罈中。還有, 栗子必須事先用油幹炒再放在上層,最後,冬菇或是香菇、鯊魚(魚翅、魚皮)先泡水清洗後,和鴿蛋及薑片放置最上層,再來用蠔油、食鹽、冰糖、芋頭、紹興酒、薑片、蔥段、生油、高湯等覆蓋住去熬煮最多2-4小時。

梅菜扣肉:

中國十大菜系之(7)——閩菜

相傳,有個姓盧的娘子正開荒種地,身邊的小孩飢腸轆轆。這時有個仙女從天而降,安慰娘子,並拿出一包菜籽。娘子問:“姓甚名誰?”仙女答:“廣濟蒼生,何勞報答,姓梅是也。”盧娘子按照梅仙女的意旨,回家和丈夫把菜籽種下,精心耕耘,過了些日子,菜種就發芽出葉,到了臘月時,菜長得又大又肥,採來煮食,鮮甜嫩滑,分外可口。親朋好友得知後,忙來探個究竟,盧夫人道,是梅仙女送的菜種,就叫“梅菜”吧。此後經親朋好友引種,很快廣為種植。豐收後,老百姓生活過得紅紅火火,客家人從此有了梅菜。

中原人南遷後,生活貧寒,很多人從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平時一般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他們吃的菜,口味偏鹹,用的醬料較為簡單,一般僅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客家人將五花肉加上配料進行製作,再將肉墊在梅菜乾上蒸煮,製作了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郁的美味佳餚。時過境遷,這種菜餚逐漸名揚四海,就是我們時常品嚐到的“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造型別致、大方得體,顏色醬紅油亮,湯汁黏稠鮮美,扣肉肥而不膩,食之軟爛醇香。梅菜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溼不熱,它吸收了五花肉的油和湯汁,味道立即豐富起來,五花肉又帶著梅菜的清香,彼此互相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