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帶脈”的循行與各經脈的關係如何?

在《黃帝內經·靈樞》中有兩處提到帶脈:一是《靈樞·經別》足少陰經別“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一是《靈樞·癲狂》“脈癲疾……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
“帶脈”的循行與各經脈的關係如何?

結合《素問》和《難經》所論,可知其脈來自督脈和足太陽平十四椎下的命門、腎俞、志室各穴,隨後是足少陽的京門(腎募)、章門(脾募),兩穴都當脅下,故《難經》說:“起於季脅,回身一週。”季脅以下才是它本身的穴(交會穴):帶脈、五樞、維道。這幾穴都屬足少陽,即帶脈各穴在腰側,與足少陽相交會,後方通於足太陽和督脈,前方連於足陽明、足三陰和衝任脈,起到橫腰帶腹“總束諸脈”的作用。

“帶脈”的循行與各經脈的關係如何?

帶脈穴是章門穴直下一寸八分,意為季脅下(11肋下)與臍平面有二寸不到的距離,而季脅下與十四椎卻大體相平。帶脈穴即以腋中線季脅下平臍處定位,再斜向前下方當髂前上棘前平關元穴處(臍下三寸)定五樞,再斜下五分定維道——此穴已近腹股溝上部。這幾穴能起舒腰治疝、收攝胞宮的作用(近人增加的所稱“維宮”、“維胞”穴,其部位有重複之嫌)。楊玄操說的“帶之為言束也”,主要應是指這方面的作用。

“帶脈”的循行與各經脈的關係如何?

帶脈穴平臍(神闕)臍旁各穴(大橫、天樞、肓俞)雖不是交會穴,但其經脈同為帶脈所聯繫。《素問·痿論》說:“陽明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這裡主要說明帶脈與足陽明的關係。足陽明行於身前,是各經之“長”,也代表了各陽經。衝脈“與陽明合於宗筋”,據王冰注,

宗筋是“臍兩傍豎筋”,“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臍兩旁豎筋,指的是腹直肌,其下方為陰部,故《素問·厥論》說“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前陰(外陰部)是腹部宗筋的聚會處,不能把“宗筋”限指前陰。其兩旁為腹股溝動脈,即所稱“氣街”,這是陽明和衝脈脈氣的表現。再旁邊是足太陰經的衝門。衝字原寫作“衝”,街字又作“衝”,都是指動脈的衝動而言。這些範圍都歸屬於帶脈而聯繫到督脈。說明督脈和腎氣是它的根源,是先天之本;而太陰、陽明是氣血之源,是後天之本。“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則足痿不用”。在治療上就要從它的本源考慮,而不是隻限於交會穴。

“帶脈”的循行與各經脈的關係如何?

帶脈的前方,《內經》、《難經》沒有明言經過臍,從腰帶來看自當繞行臍部。“臍下腎間動氣”說的是“臍”,而且將“臍”與“腎”前後相對來提,這也可說是對帶脈範圍的概括。張子和說帶脈“絡脬而過”,“脬”指膀胱,應理解為帶脈與小腹部各臟器有關。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