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錄音整理:王瑞

3月27日晚,關鍵詞“王小帥朋友圈”登頂新浪熱搜第一名,一張王小帥發佈的朋友圈截圖被流傳到了網路上。

大概意思是,《地久天長》能讓還處在曖昧期的情侶攜手泡在電影院三個小時,看完就到了後半夜,說不定就能順水推舟做點愛做的事……(具體內容網上都有,此處不再贅述)

文藝圈和流量圈同時炸開了鍋,有人說“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王小帥登頂熱搜榜”,也有人說他老不正經,更有人說他被票房逼瘋……此外云云。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當天夜裡,王小帥在個人微博上輕描淡寫地回應網友:“看來我不適合搞營銷。”

隨著《地久天長》柏林擒熊、國內上映,最近王小帥才頻繁出沒在微博上,上一次他如此密集更新狀態,還是在2015年5月,他的上一部電影《闖入者》在國內公映期間。

登頂熱搜的前一天,3月26日,王小帥在武漢接受了“電影通緝令”的獨家專訪。

王小帥生於1966年,《地久天長》是他在50歲之後第一部和觀眾見面的作品,都說“五十而知天命”,雖然他不認為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但面對我們的採訪,他坦承了時間帶給創作心態的變化。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Part 1【關於現實】


Q:先問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這幾天的票房怎麼樣。

A:上映四天已經超過了我所有電影票房的總和。

Q:對目前的成績滿意嗎?

A:不滿意,但是要看怎麼比了。不管怎麼說對我而言都是進步的。


Q:帶著《地久天長》走了幾座城市下來,對80後90後關於影片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預期相比有什麼出入嗎?

A:好於我的預期,80後不是特別擔心,比較擔心90後甚至00後,但是路演發現看影片的年輕人居多,90後00後接受度都沒有問題。他們提出的問題,交流的問題比預想中好,而且理解力很有穿透性。

下一場希望找一些稍微上了年紀的人來看片子,因為平時年輕人會上網找哪裡在放片子,年紀大關注這方面信息較少。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Q:之前一個朋友準備帶外國友人去看《地久天長》,他問我有沒有英文字幕,我記得是沒有的,我就全程在想計劃生育用英文怎麼講。當時片子在柏林放映的時候,外國人能順利明白中國這幾十年來的時代變遷,包括計劃生育、下崗、改革開放這些元素嗎?

A:知道,計劃生育他們叫“One child policy”一胎政策嘛,近幾十年來已經反反覆覆傳播出去了,都知道中國的這個政策,所以他們看的時候應該沒有障礙。唯一一個(我不確定的地方)就是,電影跳切過程中體現的一些年代變化,他們清不清楚我就不知道了。

老外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尤其是這幾十年來中國發生了什麼,是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一些的,特別是國家層面的、政治層面的東西。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Part 2【關於時間】


Q:這不是你第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這個年代,但客觀來看,這確實是你在50歲之後第一部電影,有人說王小帥沒有以前那麼大的憤怒、鋒利了。回想一下,你認為年紀的變化和表達的變化有關聯嗎?

A:有關係,有了這樣時間的跨度,你自己回頭看的話,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你就能丈量出生活的味道到底是什麼。每一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初戀的時候,碰到女孩子牽手會臉紅心跳。時間長了,經歷得多了就不會再有這種狀態。

比如你做一個作品,或者碰到一個事件跟社會的關係,你是可以有鋒利的態度,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但是你說自己的一生,就沒有辦法用這樣的方法去說了。一個人總結自己的一輩子,最多是“曾經”憤怒過,“曾經”激情過。人的一生這種感覺,這個電影也是。《地久天長》如此多的線索,不是說某一個時間的激情和憤怒,拿生活看待的話,一生就是如此而已,說不出好壞。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Q:是否覺得《地久天長》是“王小帥創作生涯”裡的一個新的臺階?

A:湊巧的是,在做這個片子的時候是五十歲這麼一個當下。人家所說的五十知天命,我雖然還沒有覺得到知天命的時候,但潛移默化的對事物、對社會、對生命,有完全不一樣的理解。有時候會更豁達一點。

Q:但那不是“算了”?

A:這絕對不是“算了”。也不會簡單地用情緒來解決它,很多東西不是一個角度能說清楚的,比如《地久天長》呈現本身就很重要,你把你看到的一切角度和態度呈現出來,呈現出來以後態度自然而然就在哪裡了。當我們對中國的轉折,政策有疑惑的時候;當你和西方世界在不斷溝通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世界是圓的……它不會因為你的意志而轉移和改變。所以就更坦然。

Q:這個階段的創作過程中,心態上的變化會折射到以前的作品嗎?或者說,會不會試圖去反思以前的某些表達?

A:不會,到了50歲的階段你會理解,以前的表達是珍貴的,你不可能做到“少年老成”的,二十幾歲呈現的就是那個當下,你的視角、事件都是短促的,你經歷了這些變化走過來,是很珍貴的。

Part 3【關於圈子】


Q:你在很多采訪中提到過一個“局外人”概念,說自己習慣在生活中與人或事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電影工業需要接觸許多複雜的人、事、物。怎樣處理這種“局外人”的狀態,和你身處圈子的關係?

A:矛盾是顯而易見的,拍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從眾,就是眾人怎麼想你去怎麼做,你接近更大範圍的受眾,你才有可能回來。但是從事創作不能夠從眾,這是一個矛盾點。

其實我是介於兩者之間的,說我完全身處局外也不準確,因為電影畢竟是要接觸人群的,而這個時候大眾對你作品的認知你是沒有辦法調和的,你必須浸到他們裡面,和他們的審美相一致,你才能獲得他們的認可,一旦你脫離一點你就變成旁觀者,被邊緣化了。

電影的工業是這樣的,但對於創作,我個人很享受稍微邊緣化一點的時候,就像《烏合之眾》裡說的,你必須在人群之外保持自己的獨立體狀態,你才有可能思考。在大眾裡面你是沒有辦法思考的,你的智力是被壓低的。所以這兩者中,創作過程當然需要邊緣。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Q:如果把創作當成工作來看待的話,您是有開關的嗎?

A:如果從工作的角度來講,應該是有開關的。我不會在生活中無時不刻的創作,但是一旦獲悉要做什麼的時候,那個開關必須要很清楚地打開,就是我現在要幹這個了,因為電影不是一個每時每刻都能做的事,它有一個長時間的醞釀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一直處在創作中,和創作無關的東西要佔到70%。


Part 4【關於太太】


Q:有一個人你在之前的採訪中一直比較少提到——你的太太劉璇。她是這部影片的第一製片人,方便聊一聊你們在工作上的分工嗎?

A:(笑)沒有提是因為沒人問啊。作為製片人劉璇,最大的好處在於,她不會干預我的創作,她對電影和劇本有自己層次很高的審美水準,所以她有製片人精準的判斷力,如果沒有判斷力,就把握不住電影整個的節奏。同時她又有擴散性思維,在資源的整合方面,國際上的攝影師、化妝師都是通過她的擴散能力整合起來,這一點很厲害。

Q:可以很唐突的認為她是您生活和創作中的開關嗎?或者說她是能夠幫您解決工作中問題的角色。

A:比如說啟動工作的時候,她的位置是很清晰的,但是我們也有交疊的時候,電影除了創作之外涉及到太多資源,比如合作投資人、攝影、美術等,這時候我作為導演也需要把精力都投入進去的,不是說完全你弄好了我來拍的,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Q:和生活的伴侶做事業上的搭檔,這是件愉快的事情嗎?

A:其實任何這樣關係的人做電影總會有矛盾,甚至這種矛盾會影響到生活中的關係,這要看兩個人怎麼克服了。她是一個資源整合能力很強大的人,具備這樣能力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有強大意識的女性,在工作中越平等的工作關係,矛盾越大。畢竟兩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不過最後結果都是好的。

對她的感情是非常矛盾的,她在工作中是非常有能力,辛苦付出,但是偶爾會為創作過程中的矛盾,爭吵、博弈……這也痛苦。陪伴創作者的過程是很有挑戰的,好像“伴君如伴虎”。但對我來說,和她一起工作也一樣“伴君如伴虎”,畢竟有60-70%的事情是人家準備好的。

Q:可以在《地久天長》裡感受到你們倆這次找到了一種非常平衡的狀態,那種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的狀態。

A:沒錯,你看出來了,整個影片的製作環節給人感覺都是一個最頂級的和諧狀態。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Part 5【關於結果】


Q:接觸下來能感覺到其實你是一個很善於言辭的人,但在《地久天長》中又刻意拿掉了很多輕而易舉就可以解釋清楚的細節,再加上好多不著痕跡的剪跳,讓觀眾在三個小時內需要全神貫注去感受,觀影門檻相當高,你是故意這麼做的嗎?

A:對,我覺得看東西應該是這樣的。一剪一跳,跳得這麼厲害你一直解釋這是哪裡觀眾會分神。就好比我之所以會認真對待每一個採訪,也是因為我每一次面臨一個新的局面,(涉及到)整個的電影美學的普及、電影歷史的普及、電影高級的審美普及……(這些部分市場的實際情況)非常的薄弱。

做電影二十多年,我要面對兩三年換一批的年輕記者,面臨最基礎的問題,我可以選擇厭煩和不理睬,但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抑制不住得去解釋,希望他做了電影採訪能夠增加一點這個知識,慢慢的在採訪中解決電影的問題,同時在潛意識裡普及電影常識。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Q:這是個很累的工作,就好比做生意一樣,教育市場是最痛苦的,您願意做這件事?

A:我不願意做這件事,但是通過電影接觸到這批人,切身感受到市場上的審美太薄弱了,所以我會用這樣的態度面對認真的記者,如果不理他,他也會傷心,同時你也失去了普及的機會。

Q:有些觀眾不喜歡《地久天長》的結局,認為過於圓滿了。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這些傷痕沒有那麼容易和解,老死不相往來才好,你怎麼看?

A:這是一個很難解答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者,這裡有時間的問題,三十歲的年輕人可以留著這個感受到50歲再看,經過了時間才有的體會。有一個小影迷說:“你只有經歷過這個人的生活以後,才懂得他要活下去,是向死而生。”一個不管不顧的人,生活對他而言什麼都沒有了,他還要強裝笑顏的活下去,這是種悲壯的結尾,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大團圓、和解。

獨家專訪 | 王小帥:與時間和解,但那不是“算了”


Q:最近在關注什麼事情,下面一段把視野放到哪裡去?

A:還是像《地久天長》,關乎於社會、人的變遷,再去把想到的看到的整合一下,另外呢萬一在生活裡看到新的靈感就進行創作,不過更想多做幾個像《地久天長》一樣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