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后日本第一型拥有直通甲板的军舰——“大隅”级登陆舰


大隅级登陆舰(日语:おおすみ型输送舰,英语:Ōsumi-class landing ship)海上自卫队将其定义为"运输舰",美国海军将其定义为LST。

本级舰的建造始于90年代初日本柬埔寨维和行动之后的"海外派遣部队输送母舰计划",取代之前的三浦级坦克登陆舰和渥美级坦克登陆舰。

本级舰设计类似意大利海军圣乔治级登陆舰,采用全通式甲板构型,舰岛位于右舷;由于此设计类似两栖突击舰或轻型航空母舰,曾引发邻近国家的关注。

1992年日本国会通过"国际平和协立法"、允许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Peacekeeping Operation,PKO)之后,日本自卫队在1990年代进行了多次海外人道/维和任务。

在1992年的柬普寨维和行动中,海上自卫队派遣两艘三浦级载运自卫队工兵与监视人员前往柬埔寨,任务期间就发现三浦级这样"开口笑"传统LST的船型与吨位都不适合在大洋上进行长距离航行。

由于舰体规模太小,当时三浦级、渥美级运输能量也明显不敷这类任务的需求,导致日本自卫队需租借民间运输船只来运送随行的重装备。在此情况下,耐航力佳且具有足够运输能量的大型两栖舰艇,就成为日本海自急需的装备。

大隅级的设计于1992年提出,1993年获得通过,并于1993年10月与三井重工的玉野造船厂签下首艘大隅级的建造合约。海上自卫队最初预计建造六艘大隅级,分成两批各三艘,不过至今只建造了第一批三艘。

大隅级的设计规格与能力等同于船坞运输舰(LSD),与先前的渥美级、三浦级大不相同。为 了降低成本,大隅级的舰体采用民间的日本海事检定协会钢铁船舶标准中的商船作为建造基准。

大隅级的外型设计经过隐身考虑,舰体、舰岛的线条与金刚级驱逐舰、村雨级护卫舰一样力求简洁、单纯化,并采用倾斜的表面以降低RCS。本级舰舍弃了日本造船界偏好的传统式四角格子桅,改采向上渐缩的合金制全密封式主桅。

大隅级的全通甲板长120米,宽23米,总面积达3604平方米,最多可并排停放6架直升机,不过只在舰尾规划了两个直升机起降点,因此只能同时供2架CH-47运输直升机或CH-53运输直升机进行作业。

大隅级并没有下甲板机库以及相关的直升机支援维修设施,所以无法让直升机常驻舰上(只能暂时停放于露天甲板上),也无法为降落在舰上的直升机进行维修保养。

前两艘大隅级仅在直升机甲板铺设防滑表面,将车辆停放于甲板前半时遭遇了不少困扰,所以本级舰从第三艘国东号(LST-4003)起在整个舰面甲板都敷设防滑表面。

大隅级内设有一个舰尾坞舱,长60m、宽15m,可容纳两艘LCAC,其进出则经由一个与美国两栖直升机突击舰类似的向下开启式大型舰尾坞门。

由于大隅级不具备让舰体下沉使海水进入舰内坞舱的泛水能力,因此就只能操作LCAC气垫登陆载具,无法让传统排水登陆艇进出坞舱。舰岛末端装有一具大型起重机,作为登陆载具的物资吊运装卸之用。

舰内设有一个面积达2185平方米的大型车库甲板,长度由舰艏一直延伸到舰体中段;车库甲板前段左右舷处各设有一个大型跳板舱门,供车辆直接进出车库,故此级舰具备驶进/驶出机能。

两舷车辆进出口前均设有大型旋转盘,车辆自装载门驶入货舱甲板之前先透过旋转盘调整方向,如此便能避免履带车辆进入货舱后还得原地回转,对货舱甲板造成损害。

货舱甲板可直通舰尾的坞舱。舰岛前后方各有一座直通下方货舱甲板的升降机,用以运输车辆等重物,其尺寸为14米×6米。本级舰的货物载运能力相当可观,可搭载330人的部队、15辆日本90式主战坦克,或1400吨的货物。

大隅级一推出立刻受到不少瞩目,因为本级舰的外型与航空母舰或美式两栖直升机突击舰(如塔拉瓦级、胡蜂级)十分相似,拥有大面积长方形全通式主甲板,上层结构位于舰体右侧。

因此,很多国家的媒体舆论便质疑,日本是否藉由输送舰的名义偷偷建造了变相的轻型短距起降航空母舰,抑或这种输送舰与旧日本海军时代的出云级客轮或剑崎级潜水母舰一样,在设计之初便暗藏日后改造为航空母舰的意图。

标准排水量8900吨,满载排水量14000吨;舰长178米,宽25.8米,吃水6米;2台Mitsui 16V42M-A 型柴油机;最高航速22节;编制138人。

自卫武器为2座“密集阵”近迫武器系统,2挺12.7毫米机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