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工業互聯網重在為企業帶來實質收益

“工業互聯網不需要高深的技術或時尚名詞,而是看能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可以解決企業的問題,就有生命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餘曉暉在接受中國工業報採訪時說。

11月23日,在廣州舉行的2018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上,一批中小企業分享瞭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給企業帶來的巨大變化,這包括數據採集與共享、預測性維護、在線製造等場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痛點,打通了瓶頸,使企業獲得了實質性的收益。

工業互聯網重在為企業帶來實質收益


解決需求成為市場共識

2017年11月27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2018年,工信部相繼出臺《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這些政策的出臺極大地推動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與應用。

一方面,中國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對中國產業界有很大的啟示,推動中國企業對互聯網技術接受程度比國外要高,這一點,餘曉暉在與美國、德國的產業界交流中得到了驗證。另一方面,中國工業化發展本身時間不長,積澱不深,反而沒有大包袱。

“從根本上,產業界一定是覺得工業互聯網符合自己的需求,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有一些先行者的成功案例。天時地利人和,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企業有這個共識。”餘曉暉說。


工業互聯網重在為企業帶來實質收益


信息化彌補工業化不足

眾所周知,中國工業化進程在整體上參差不齊,與國外相比,中國可能有最好的生產線,但工業的積澱有很大的差距。國外工業企業的積澱比較好,比如工藝參數、工藝包、工藝模型等等,比中國做得好很多。

從工業化的角度,傳統工業該做的還是要做,但有一些新的東西,可能差距沒有那麼大,通過數據採集、關聯學習,找到新的規律,通過新的方式可以彌補。甚至還有新的賽道,可以做得更好。

廣東一家企業,在垂直行業是隱型冠軍,中國第一、全球第五,該企業想進全球前三,但發現比較困難。其他幾家頭部企業都是國外的家族企業、百年曆史,而這家企業是第二代,雖然看起來跟頭部企業差不多,但價值差距較大。可是企業領導覺得,百年老店對數字技術不是那麼敏感,但他的企業不一樣,可以走另外一條路,那就是信息化之路。

中國的工業化迭代時間不夠長,中國的企業家也相對年輕,思維活躍,他們可以用互聯網、數據技術也就是信息化的方式來彌補工業化缺少的東西,這是工業界的共同認識。


工業互聯網重在為企業帶來實質收益


網絡、平臺和安全:挑戰下的新機會

網絡是基礎,平臺是關鍵,安全是保障,這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特點。當前,這三個層面雖然面臨挑戰,但卻孕育著新機會。

首先是網絡。網絡分為工廠內的連接與工廠外的連接。工廠外的部分,運營商網絡差別不大。工廠內又分IT層面和OT層面,問題比較多。一方面,中國工廠內生產網絡體系基本上都是國外技術體系,而且高度碎片化,標準眾多,這意味著互聯互通的成本很高。但這也意味著新的機遇,比如建設新的開放體系,有更多的廠家可以進來,成本更低,因此可以走不同的路。另一方面,雖然工廠裡面無線很少,但5G即將商用,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其次是平臺的挑戰,有技術層面也有商業模式層面。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多,不足的地方在於技術底蘊差別較大,這又分兩部分,一是工業技術底蘊,二是ICT,尤其是工業技術底蘊存在差距,比如機理模型、數字雙胞胎等等,這是長期挑戰,需要慢慢彌補。ICT方面的差距反而較少。

在商業層面,餘曉輝認為,目前還不能對平臺有過高的期望。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不同行業的支持,也意味著工業平臺不會一下子就有大量用戶,一個平臺也不可能覆蓋所有行業,而且平臺需要傳統的IT、通訊、OT、工藝、數據等各方面的技術,組合難度較大。這個過程需要投資,見效沒那麼快。

但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模式創新非常有亮點。由於不同的行業、企業、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國工業要素體系也不太健全,使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與應用也非常多元化,比如基於工業互聯網通過交易數據、工業設備運行數據來解決信貸問題就是很好的探索。

第三是安全方面的挑戰。早先的信息安全和工業本身的功能安全之間沒有關聯,工業互聯網把它們打通後,安全的架構設計、技術能力、企業的制度設計都發生了變化,這就帶來相應的挑戰。但安全的挑戰不只是中國,所有國家都是如此。但由於企業往往先關心怎麼賺錢,導致“安全問題沒有那麼明顯,企業在意識上不夠重視,這是最大的挑戰”。


工業互聯網重在為企業帶來實質收益


工業互聯網重在落地

國際環境和內部情況的變化造成了我國產能過剩和出口過剩的問題,同時我國的就業主體的中小型製造業面臨著產能落後質量不高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實現工業的智能化,而工業互聯網是實現工業智能化的重要板塊。隨工業智能化的不斷推進,工業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又一風口,多方巨頭紛紛以自身優勢入局這一戰局,比如阿里雲,航天雲網等,

但是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同樣是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隱患,落地困難對中小型企業不夠實用便是現階段最明顯的問題。以阿里云為例,其多數合作企業都是大型國企或者行業龍頭,當然這樣的形式符合我國一貫先富帶後富的策略,大型企業也比較容易推進改革。但是我們不能忘了解決我國主要就業問題的不是大型企業,而是民營的中小企業,而正真存在產能落後問題的也正是這些中小企業。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在今年的重慶工業互聯網示範平臺中出現了一家龍智造工業雲平臺,其憑藉多年服務中小企業的經驗打造了一套符合中小企業需求,貫徹中小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服務產品體系。至2018年年底已服務企業2000餘家,使多家企業實現了上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