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從楚國看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

這幾天認認真真觀看了《楚國八百年》的紀錄片。之前也看過,是在去年寒假火車上看過的,那時候好像沒有看完,也沒有那麼深的感觸。之所以寫下觀後感,是因為給自己留下成長的步伐、年輕時的記憶。打算在年裡新的一年裡多讀書、看幾部有意義的紀錄片和電影。之後都會寫下感悟。總覺得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就是一年,也許留下一點印記,在年底回味總結時就不會感到那麼空空如也,也算是在年底給自己一個交代。

從楚國看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

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主旋律就是考研,也許結果會不盡人意,但是認真總結總會有所得。也許過程當中的所得會遠遠大於結果。因為再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那時的自己會有所處理不當,也許才會導致了最後的結果。在這裡暫不做詳細分析,以後在日記裡再認真分析。周圍的人有的選擇了結婚,有的選擇了穩定的生活。其實,我也曾有過那樣的想法,有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找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生活。當時,好像說服了自己。但是,那時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我的人生,不應該那個樣子,我應該是楚國的樣子,從弱小變強大,波瀾壯闊。人生要像楚莊王一樣,不求名垂千古,但是要勇於拼搏,向世界盡情散發自己的光與熱。

我,不甘平庸。20多歲,一切都不晚。

其實看懂了楚國八百年的興衰史,也就懂得了一個人的一生。楚人祖先被驅趕出中原時,楚人一直相信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後代,他們對中原文化有著無比的嚮往。這種信念讓他們渴望被商接納。在中原一直認為楚人是蠻夷之輩,對此不屑一顧。歷史的車輪不斷往前走,好像給了楚國一縷曙光。商紂王的昏庸暴虐也預示著商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姬昌率先發難,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熊鬻也加入了姬昌的隊伍。熊鬻作為軍隊火師,通宵達旦,最後因為疲勞過度而死。商滅亡,周建立,在加封典禮上週卻把楚國忘卻了。直到周文王的孫子周成王在史籍中發現熊鬻在開國時立下的戰功把熊鬻的孫子封為子爵。子爵是五十里的封地,以丹陽為中心,國土雖小,楚國的創業便從此轟轟烈烈的開始了。作為諸侯國,楚國因為貧窮從鄰國偷了一頭小羊進貢。楚國虔誠而卑微地表現著自己,希望投入中原懷抱。但是一次又一次遭受著冷眼。楚國人不向周朝貢了,周昭王帥兵攻打楚國,最後戰敗,周昭王死。周昭王南征徹底傷了楚王的心。楚國 認識到:唯有國家強大才能生存。

從楚國看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

看到上述地方,我的內心是複雜的。楚國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用所有的忠誠甚至卑微去贏得中原的接納,即使踹一腳,也會擦擦眼淚站起來。看到這裡難免會心痛。他像一個被丟棄的孤兒渴望進入母親的懷抱,直到有一天把刀勒在他的脖子上,他心痛了,也覺醒了:唯有自己強大才是唯一的出路。想到《世界是紅的》一句話: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如此,當一個人落魄窮困的時候,除了命和尊嚴值錢。沒有人願意和窮人談理想、談人生。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也許楚國此時所處階段就是自己的現階段。我沒有顯赫的家庭、沒有雄厚的教育背景,在理想路上,除了命和尊嚴我什麼都沒有。此時我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人生的重要選擇只有那麼幾個,那幾個重要的選擇就決定著一個人的一生。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周幽王時,周王室逐漸走向衰微。楚國選擇了進攻。楚武王戰敗隋國,獲得銅綠山,擁有了大量的銅,就像現在國家擁有核武器一樣,楚國擁有了軍事力量,楚國走向了新的轉折點。

楚國的日益強大得到了他國的擔憂,齊桓公率領八國進攻楚國。印象最深刻還是楚國國相屈完和齊國國相管仲的對話,具體語言雖已忘記,但是 我對讀《管子》卻產生極大的興趣,或許不久我會讀的。楚國選擇了降服。其實有時候不能否定隱忍就是一種前進。

楚武王和楚成王在這一階段都對楚國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楚武王一日千里、奔逸絕塵;楚成王一生為霸業而生。楚武王熊通殺死自己的侄子自立為王,楚成王被兒子商臣殺死,吳起用自己的頭顱換取楚國的信任·······歷史上為了謀權殺害自己至親至愛之人比比皆是。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政治是見血的。此時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對權力的渴望會做出超越人性的事情,也許永遠不會懂、也許有一天會懂······

我最敬佩的楚王——楚莊王。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莊王憑藉超人的個人素質,使楚國走向巔峰,傲視群雄。是的,楚國終於走上了夢寐以求的一天,他成功了!世間所有的偉大、所有的成功都是披荊斬棘、用血淚換來的,無一例外。

楚國雖然超越其他國家成為霸主。但是在不斷漢化過程中崇尚周禮而失去了自己的獨特優良品質,沒有了那股韌勁兒。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這一切註定了楚國後來的命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能否變革成功,是楚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變革的關鍵時期,秦國選擇了商鞅,楚國棄用了屈原,歷史選擇了秦國。楚國八百年的歷史結束。

從楚國看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

楚國在楚莊王時成為霸主,之後卻江河日下,沒有留住永遠的繁榮,最後被歷史淘汰,究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在不斷漢化過程中不斷失去自我。其實一個企業、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亦是如此,在取其精華的情況下保持自己的優良本色才能不會迷失自我,才會方向清晰,不會迷茫。還有一個是:選擇。楚國面臨生死攸關時候選擇都錯了,比如楚國聯合其他吳國攻打秦國選擇了做做樣子,而沒有意識到這是生死存亡的一場戰役;比如說楚國沒有選擇屈原,錯過了最後一位可能挽救楚國命運的人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一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很多選擇,也許一個錯誤的選擇導致山河破碎、傾家蕩產。選擇是需要智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