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結束了“諸神之戰”時代的在線音樂,即將走向何方?

在線音樂最近幾個月一直“喜事”不斷。我認真翻了一下日曆,發現他們第一次“勾搭”,出現在2017年的5月份。一年時間不到,曾經的鼎立三足已然成為了歡聚統一廳堂的賓客,儘管我們在赴宴者的臉上看到了諸多的不和諧。

作為普通用戶,我們很難感受到,那種經歷了無數波詭雲譎的暗地博弈後忽然彷彿似一家的那種巨大的割裂感。我猜想那種感覺,就彷彿你剛在CF裡買了英雄武器之後,轉瞬就被基友拉入到“吃雞”的隊伍——人民幣的外掛屬性突然間變得如此蒼白,時代完成切換後,運營能力躍升至至資本儲備之前,成為了網絡音樂戰役決勝的第一決定因素。

結束了“諸神之戰”時代的在線音樂,即將走向何方?

轉變的背後,是國家版權局的謹慎思考。誠然,從用戶體驗出發,我們當然要抵制好的音樂散落到多個平臺版權被獨佔,以至於韭菜要被收割多輪的慘劇發生。

然而,不聳人聽聞地說,儘管我們在新聞上不斷接受到版權合攏的利好消息。但是分久必合這回事,真的不想絕大多數人想象得那麼簡單。

對於絕大多數沒有“獨立價值觀”的聽歌用戶來講,版權之爭的結束,似乎意味著好好聽歌時代的到來。再也不用揪心於自己歌單中的惱人灰色,也不用糾結於卸載哪個App這樣的玄學問題了。

然而事實是,版權的戰爭結束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仍然會在很長時間內籠罩在用戶的頭上。

如果你在最近持續關注在線音樂的各種新聞,那麼“1%”這個神奇的數字你一定不會陌生——這是音樂版權互換浪潮中,那些被平臺抓在手裡的差異化版權的比例。因為不同平臺的曲庫量級不同,1%背後代表的實際曲目數也不盡相同。作為國內音樂版權持有量最高的騰訊來講,99%的曲目版權共享後,以QQ音樂為主的騰訊系音樂平臺,仍然可以保留17萬首之多的曲目。如果計算獨家,這一數字大概會有4萬多。眾所周知,音樂市場的長尾效應相對明顯,這1%的曲目具體在頭尾部的分佈情況如何,長期重度聽歌的用戶很快會在社交平臺上給出答案。

所以說,拋開平臺曲庫容量和歌曲熱度,單純看1%這一小額數字,確實有點迷惑大眾耍流氓的意思

不過需要承認的是,在目前的在線音樂市場背景下,版權仍然是產品用戶體驗的核心要素。從我收到網易雲音樂小秘書發來的通知李宗盛歌曲回來了的消息中,已然可見一斑。除了網易雲音樂的用戶外,用戶對平臺的依賴度暫未觀察到極高粘性的跡象。當然,網易雲音樂用戶的所謂粘性是來自於用戶對產品體驗的真實認同還是大環境下的跟風,對此我只想表達一點:在國內如此高頻互相挖牆腳的背景下,我真的不認為智能推薦算法已經如此成熟的當下,在線音樂各家服務平臺還會有多少體驗上的差異。

結束了“諸神之戰”時代的在線音樂,即將走向何方?

回頭繼續來說版權的發展。“天下一統”對在圍牆裡的玩家來說是好事,因為它代表的是更少的競爭成本消耗。但對於圍牆外的蠢蠢欲動者,版權的大一統大約相似於“閉關鎖國”的效果了。版權政策鎖死了行業內的玩家總數,接下來是上演一出溫馨浪漫的大同世界還是殘酷無情的大逃殺,時至今日,仍無定數。

運營能力成為對決的核心要素

如前文所說,如今的在線音樂產品,已經很難在產品維度上找到差異化了。後發制人的網易雲音樂,在品牌定位上已然領跑。但是這款沾了大數據榮光的播放器,真的從來都不曾純粹過。

百度音樂轉瞬灰飛煙滅的前車之鑑還猶言在耳,政策對於平臺運營根基已然有著釜底抽薪式的影響。不過好在各大產品在運營多樣化的探索上還是可以說,比如很早就重視了綠鑽音樂服務的騰訊,側重社區和社交化運營的網易雲音樂,崇尚兼收幷蓄博覽百家的阿里音樂。當在線音樂用戶習慣被教育成熟後,運營形態差異化將會成為用戶流向的重要因素。

筆者比較看好QQ音樂未來的運營增長潛力。騰訊投資了可圍繞搭建的一整個泛音樂帝國,諸如快手、B站、唱吧、全民K歌等一系列上下游多樣化生態的公司。這些公司雖然與音樂都無直接關係,但是卻都如QQ音樂的“外骨骼”一般,夯實了QQ音樂的運營基石。本就開了“外掛”的QQ音樂,還有Spotify這樣的舶來者助力,未來發展當然是看漲的。這一點上,阿里的大文娛板塊是一個很好的對標。只是大文娛的重點目前來看是在IP的全方位包裝,音樂不過是蛋糕的一小部分罷了。

結束了“諸神之戰”時代的在線音樂,即將走向何方?

在用戶口碑上需要再補充說一下,在各類社交媒體的論調中,“網易雲音樂或成最大贏家”的呼聲一直是主旋律。包括各類調查中,在卸載保留App這樣的議題下,網易雲音樂貌似一直是用戶心目中的“太子”。不過通過國內各大應用市場的評分顯示,頭部的幾個音樂App的用戶好感度幾乎無差異,加之網易雲音樂的市場份額在巨頭面前仍然是後輩,因而在運營的起跑線上,網易雲音樂的所謂口碑好很可能是泡沫式的,廣大普通用戶隨波逐流在文青主導的價值認同裡,才製造出或許是假象的單一產品口碑繁榮。

在此不知是不是要點名一下QQ音樂,備考擁有良好社交基因的騰訊帝國,為什麼會在音樂社交上一直被網易雲音樂壓制呢?

商業化難題和兄弟行業的思考

在線音樂市場商業化的尷尬現狀是眾所共識的。沒有好的運營切入點,是商業想象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

從未來運營能力的簡單分析看,我們瞭解到了資本實力在這一戰場上的強大決定力。而商業的本質一定是長期看盈利的,換句話講,獨立的公司必須要滿足財務自驅,這才是長遠發展之際。雖然用戶付費意願已然被政策催熟到了拐點時刻,但是低轉化率低客單價導致低ARPU值以及對上游音樂生產商的絕對依賴,對在線音樂服務商來說,絕不是利好消息。

結束了“諸神之戰”時代的在線音樂,即將走向何方?

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網易雲音樂把很大一部分流量導入到同廠的其它產品,這是商業不成熟現狀下的權宜之計。

2016年,中國人均音樂收入僅有0.1美元,而日本為21.7美元,美國是16.4美元,韓國是6.5美元,相比之下,中國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騰訊音樂去年9月宣稱付費用戶突破1700萬,顯然這個數字還是水分十足的。

其實瞭解到互聯網音樂的如此多背景,另一個很容易讓人想到是互聯網視頻。國家版權局負責人給出的版權互換原因中,有這樣一個大的帽子:“網絡音樂服務商搶奪獨家版權、哄抬授權價格,這不利於音樂作品的廣泛傳播,不利於廣大網民和聽眾對音樂的使用,不利於本土音樂的創新創造,也不利於網絡音樂產業的健康發展”。有意思的是,這套“罪名”放之於互聯網視頻行業,是完全可行的。而視頻製作上游公司及利益集團的複雜性,當前很可能是版權互換最大的阻礙。

所以,是諸多特殊性共同導向了在線音樂目前的境狀。短期拼運營長期拼模式創新,會是後版權時代的主要戰略思想。我們作為吃瓜群眾也因此毫不幸災樂禍地感慨一句:真正的好戲,果然在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