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茅盾——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抄書先生」

點擊上方圓形按鈕即可收聽本節內容

茅盾

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茅盾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裡,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來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便將25萬元人民幣的稿費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人才進行長篇小說的創作。

下面我們接著聊聊茅盾那些有趣的小故事。

筆名趣事

前文中介紹到,沈德鴻的筆名有很多,現已獲得證實的有98個,然而在眾多筆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源有一個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德鴻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德鴻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1927年發表小說《幻滅》時開始使用“茅盾”筆名

志在鴻鵠

8歲時茅盾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屆學生。在學校裡,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響,茅盾很小就心懷天下。十二歲時茅盾在會考作文中就寫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青年茅盾

在父母親的鼓勵下,十三歲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車,開始了中學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業是自命題寫作,很多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卻借鑑莊子《逍遙遊》中的寓意,寫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鴻鵠》。文中寫了一隻大鳥展翅高飛,在空中翱翔,嘲笑下邊仰著臉看卻無可奈何的獵人。茅盾借對大鳥形象的描寫,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壯志。而且,文章的題目又與茅盾的名字德鴻相合,形象生動,故藉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賞識,誇讚他“將來能為文者”。

字跡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學畢業,報考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他自己覺得考得不錯,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發榜時竟沒有沈德鴻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卻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入學通知,通知書上寫的是沈德鳴三個字。茅盾趕忙跑到報名處去查報名單,發現自己在填報名單時,書寫潦草,把“鴻”字寫得像個“鳴”字。

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他寫字一筆一劃,端端正正,從不草率,直至80多歲高齡寫回憶錄,還用毛筆正楷書寫,字跡清楚俊秀。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茅盾手稿

怒斥編者

茅盾向來是溫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氣的時候。

1978年,新版的全國通用教材修改完畢,其中收錄了茅盾的散文《風景談》,編寫組將修訂後的教材排樣寄給茅盾參看,茅盾發現自己僅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處。

對此,茅盾異常憤怒,當即回了一封信給編寫組:“你們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達百數十處,我不懂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們認為文章應該怎樣寫,有一套規範,不合你們的規範,就得改。那麼,又何必選作家的文章來做教材呢?每個作家有自己的風格。你們這種辦法(隨便刪改,卻又不明言),實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風格。”

如把駱駝脖子上掛的本來一樣的鈴鐺補加了“大小”兩字,茅盾譏諷地問:“事實上,駱駝掛的鈴鐺只有一種,你們為什麼要改為‘大小鈴鐺’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後,編寫組不得不做了退步,讓《風景談》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茅盾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春蠶》

《秋收》

《殘冬》

《林家鋪子》

中篇小說

《路》

《三人行》

長篇小說

《蝕》

《虹》

《子夜》

《第一階段的故事》

《腐蝕》

《霜葉紅似二月花》

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本文內容素材來自單向街書店,有刪減

策劃/馬濱

文字整理/王冰潔(實習)

校對/李爽排版/王冰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