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寧陽縣推進農村坑塘分類治理、綜合整治——“記憶裡的坑塘又回來了!”

“是役環灣佈道,橋引其心,內凸置元寶,飾以燈豔,人在橋上行,如若畫中游。兼鋪油道中,修汶園,置奇石、霓虹於園中,異彩萬丈。”

在寧陽縣蔣集鎮張龍村,隨著村中心近7畝的坑塘改造成為元寶灣,有鄉賢即興作下讚美之文《元寶灣記》,一度刷屏微信朋友圈。

宁阳县推进农村坑塘分类治理、综合整治——“记忆里的坑塘又回来了!”

“早先傳說這個坑塘,狀如元寶,並有泉眼流水,寓意吉祥。”張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偉宗向記者介紹,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坑塘裡的水幾近乾涸,生活垃圾丟棄在坑塘,生活汙水排放到坑塘,這裡變成了臭水坑、垃圾場。

為讓坑塘再現昔日“芳華”,張龍村多方籌資30餘萬元,清除垃圾雜物、砌石修整岸坡、安裝防護欄杆、蓄水種植荷花,塘內樹立一元寶為景觀小品,並鋪設棧道與之相連,池邊還建有休憩長廊,“原先人人躲著走的臭水坑,如今已變成村裡最聚人氣的地方。大人孩子來這觀賞遊玩,心情高興。記憶裡的坑塘又回來了。”家住元寶灣旁的黃香雲說道。

農村溝渠坑塘本是蓄水抗旱、防洪排澇、生態調節等功能相集中的一項水利基礎設施,但當前不少村莊的坑塘卻成為了垃圾場、臭水坑的“代名詞”。為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縣裡每年都組織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對坑塘進行集中清理,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由於沒有建立長效機制,許多坑塘在治理後不久,又被倒滿了垃圾。

如何擺脫“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從去年開始,寧陽縣以全域文明創建理念,實施了包括坑塘水庫修復在內的人居環境整治十項重點工程。“在恢復農村溝渠坑塘原有的水清岸綠、蟬鳴蛙叫的自然環境基礎上,探索以塑造生態景觀、發展產業項目、建設民生工程等方式,實現廢棄坑塘的改造再利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劉福來表示。

初秋時節,荷葉飄香。在距離張龍村不遠的何堂村,他們將村東近30畝的廢棄坑塘改造成9個碧綠荷塘,做起了產業項目,“採取蓮藕、泥鰍、龍蝦等混養模式,預計每年可為村裡增收20餘萬元。”村委會主任王士營告訴記者,“曾經因村民在這掘土挖石蓋房留下的一個個深坑,天然垃圾場,而今已成為了富民強村的‘聚寶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多少年的澆灌難題,今年徹底解決了!”在鄉飲鄉蠻營村,水利部門實施的“小農水”項目、供電部門實施的“井井通電”工程與溝渠坑塘整治緊密結合,對處於該村中軸線的一條長約1300米的荒溝清淤拓寬、綠化護坡,引來汶河活水滋養兩側700畝農田,恢復其灌排功能。村幹部王新國告訴記者,原先是靠天吃飯,一畝小麥的收成不過二三百斤,而今年,畝均已經過千斤。

宁阳县推进农村坑塘分类治理、综合整治——“记忆里的坑塘又回来了!”

而在東疏鎮寺頭村,他們的“點金”之作,是讓廢棄坑塘變身文體廣場。林木花草蔥鬱、健身器材多樣、村民悠然自樂,佔地4畝多的廣場與一路之隔、始建於明代的泰伯祠共同構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成為人們難以割捨的一份鄉愁情懷。“每天晚上,廣場上十分熱鬧,大家在這跳跳廣場舞,樂呵呵的,精神風貌好了,村風民風也變得更好。”村民朱兆瑞說。

據瞭解,寧陽縣自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按照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原則,對農村坑塘堅持因“坑”制宜、分類治理、綜合施策,最大限度地改舊為新,變廢為寶。同時,閒置土地清理、街頭巷道硬化、房前屋後綠化、鄉村文化挖掘等工程同步推進,讓鄉村既有“顏值”,又有“氣質”,讓群眾既富口袋,也富腦袋。一幅幅綠色、生態、文明、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